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

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

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提出“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C项符合要求。A项与题意无关。B项应与明清时期的顾炎武等人有关。D项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名师点睛】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中国的这种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A家国同构的反映

B分封制的反映

C三纲五常的反映

D宗法制的反映

 

查看答案

《诗经•国风》收录了周南、召南、卫、郑、齐、魏、唐、秦、陈、曹等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由此可知,周朝控制的主要区域位于

A两广地区

B四川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黄河中下游地区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民生”两个字是中国向来用惯的一个名词。我们常说什么“国计民生”,不过我们所用这句话恐怕多是信口而出,不求甚解,未见得涵有几多意义的,但是今日科学大明,在科学范围内拿这个名词来用于社会经济上,就觉得意义无穷了。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定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孙中山《民生主义》演讲稿

材料二  1921年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为中国设计的政治构架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生观的核心内容。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理想蓝图?

(2)材料二中的政治构架的设计体现思想就孙中山的民主政治设计,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代月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

时间

《时代月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

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

1949年到1978年以前

12人36次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毛泽东、吴国桢、周恩来,刘少奇、蒋介石石、罗瑞卿、陈毅、李富春、达赖、林彪、邓小平,江青

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台湾战争、达赖叛逃、大跃进、中越战争、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访华等

1978年以后

40余人近百次,上榜次数最多的是邓小平,总计8次,1996年,女艺人巩俐登上《时代周刊》封面,随后,王菲、成龙、周润发、杨紫琼、李连杰、章子怡、李宇春、甄子丹、韩庚等也先后问鼎,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第二军团,此外,伏明霞、刘翔、姚明、杨振宇、李泽曹、吴仁宝、刘雯等各界精英纷纷上榜

改革开放、政坛换届、邓小平傲世、台独活动、台湾地震、贫困落后、环境污染、港澳回归、移居国外、SARS、北京奥运会、人民币国际化等

上表能反映我国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的变化,选取其中一个变化,并说明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洪武后期开始明代官方的户口统计数字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即便是在“仁宣盛世”时,官方的户口统计教字也只有900多万户,5000余万口。较洪武十四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事实上,明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中叶后商品经济的相对繁荣,使明代的实际人口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之中。从洪武二十六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150年中北方五省的实际人口即1550万人增至2670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4‰。南方地区虽然农业可开发土地的数量不如北方,但由于农业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商业的繁荣以及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相对增强,并促进了人口的潜在增长。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对欧洲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人口的进一步增长。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增长早已开始。尽管19世纪期间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的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以上。此时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在农、食、住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资料的增长。俄国以西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饥荒己成为对过去的回忆。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运愉工具也保证了来自外界的充分供应。此外死亡率也因预防或治愈疾病而急剧下降。接种疾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障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因而,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1900年的40100万和1914年的46300万。欧洲的这一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得多,以致改变了世界的人口平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方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引发中、西方人口变化的原因,并谈谈对人口增长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