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

(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便人注意到手纺车己经不合时宜了。" (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甲午战争后)……农户……纺车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等关键信息可知,这表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所以答案选A。B并不是实质的问题,排除;由材料也不能得出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所以排除C;材料也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排除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己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土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查看答案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查看答案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查看答案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己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古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农耕文化的发达

C.旅游业的发展                   D.战略位置的重要

 

查看答案

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主题是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B.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

C.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形成             D.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