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不同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每个...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不同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每个国家的发展。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国当时是一种普遍的政治体制,这一点从秦朝开始体现的很明显。虽然地方权力有时会威胁中央,但集权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态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说明其实用性很强。也就是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解胜华《中央集权制度的利与弊》

材料二   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法会议”。

——资中筠《美国十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与美国的政治创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美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

 

(1)创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美国:联邦制。(2分) 背景:秦朝:战国长期分裂,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统一全国;铁器牛耕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法家思想提供理论支撑。(4分,答对2点即可,) 美国:政治上是松散的联盟,邦联政府软弱无力,州权较大;各地骚乱,社会动荡;财政不统一,制约经济发展(或答中央无关税权,既难以抵制英国商品倾销,又阻碍州际贸易);启蒙思想的影响。(4分,答对2点即可) (2)区别:秦朝:封建君主专制;(1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1分) 作用:秦朝: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4分,答对2点即可) 美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开创了近代民主政体的新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4分,答对2点即可) (3)认识:政治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政治制度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政治制度可以相互借鉴等等。(3分,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创举,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和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据材料二“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可以直接回答两国的制度的名称;第二小问背景,材料中显示了中国的秦朝和美国和一七八七年宪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中国秦朝和美国独立后所面临的不同情况,中国秦朝,分封制被破坏,刚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发展,出现了铁器牛耕,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法家思想为统治者采用,而刚刚独立后的美国,由于邦联政府的无力,使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阻,加上启蒙思想的影响,两国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出现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2)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和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可以看出中国秦朝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材料二中显示了美国在1787年制了一个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走上一条资产阶级共和制的道路;第二小问作用,材料一中有“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后,对国家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从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历朝沿用等方面说明,美国在建立了共和政体后,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被其它国家效仿,开启了近代民主政治的新模式,对比作答即可。 (3)材料一中的“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和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显示出了制度要和国情相适应,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还可以相互借鉴,从而得出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宪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大的战斗有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材料可以说明

A.相持阶段,国民党积极抗战

B.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查看答案

1942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200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这表明

A.国共共同抗日

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

D.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查看答案

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        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        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查看答案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查看答案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