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

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这说明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

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          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可知古代中国各民族分布,从““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公会戎于潜”,“公及戎盟于唐”是指鲁国国君与犬戎在潜地和唐地结盟),可知春秋时出现民族融合现象,A项体现不出材料中所表述的民族融合现象,故A项错误;B项中“最早”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从“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可知,在南方楚国也出现民族融合,故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民族融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查看答案

《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

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                      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

 

查看答案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查看答案

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查看答案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