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共和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 ,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历代区与地方政府的层级表

材料三  通过纵观历代地方政权层级变化的过程,地方政府层级的结构,其创设和变迁,首先 要服从于政治目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古人曾用内外轻重之说来进行分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被称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

——摘编自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次大革命”分别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第一次大革命”在地方行政体制上进行了什么改革?并简要说明这次改革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从秦朝到清朝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变化的特点。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历代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共同目的。

 

(1)革命:第一次:秦朝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次: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第三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 改革:结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特点:县级政区变化最小,是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地方政区设置由二级到三级。 目的: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维护皇权统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三次大革命”指的是三件大事,从三个时间上去思考三件大事即可,不是难题。“第一次大革命”在地方行政体制上进行的改革,主要是突出郡县制的简历,注意是“地方”行政体制。这次改革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主要突出积极的影响,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世袭的贵族政治、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等多角度的解释。 (2)秦朝到清朝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变化的特点要从表格上去概括,是一道难题,在做此类试题时要注意比较表格的异同点,例如,都有县级政区,地方政区设置由二级到三级,又由三级到二级不停的循环。历代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共同目的不是难题,主要从政治角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确保皇帝的权威)经济角度(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多角度解释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秦朝到清朝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变化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代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等 【名师点睛】需要大家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做材料解析题时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一定要“三读”:即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的出处,完整准确地掌握材料的内涵,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理论专何传启认为,一个国家要完成现代化需要各种要素的创新和有序参与,从而构成如上图所示的现代化驱动模式。这一模式得到学界广泛认可。请以此模式为标准,结合相关史实简论整个清代中国始终未能代化的原因要求:史论结、史准确)

 

查看答案

近现代以来中国保护海权的意识日益增强。7月12日习近平在见外宾时强调:中国在南海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罗马舰队、威尼斯舰队等强大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古代中国虽有漫长的海岸线,陆权主义却极其浓厚,海军和海权意识很难在中国萌发出来。

——摘自《世界发展史略》

  十九世纪七十代清王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困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

——朱华《简述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何谓太平洋问题?即世界之权问也。4 海权之竞争,由地中海而移于大西洋,今后则由大西洋而移于太平洋矣。……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 耳。”

——孙中山《<后太洋问>序》

  汉杨孚《异物》有“涨海(南海)崎头(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水浅而多磁石”记载。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标有石塘、长沙和石塘(今南沙群岛)。1868年《中国海指南》记载了郑和群礁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礁闲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1943年《开罗宣言》宣称“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并划属台澎)等,归还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沙群岛先后被划规广东省和海南省管辖,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维护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中海成为海军和海权意识的摇篮,而古代中国却很难萌发海军和海权意识”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海防与塞防之争”的原因以及争论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这一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政府维护南海主权的依据

 

查看答案

经济活动中,国经历了从二战前的“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到二后的“美元坚挺,主导出口”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B.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变化

C.元的国际影响力加         D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查看答案

苏联从1947年开始先后与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和经济协定。对此认识最准确的是(   )

A.国家开始走上“斯大林模式” 

B. 苏联目的在于加强对东欧控制

C.与西国家识形的结果 

    D.它加苏争霸的紧张局势

 

查看答案

德说,如果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康在说明(   )

A.人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         B.启蒙运功一直会延续

C.人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D.理性是启蒙时代核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