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鲜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鲜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的信息说明向共产主义过度过快,是指中国民工社会运动,故D项正确;A是正确选择;B属于成功的例子;C是合乎实际的改造。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其办法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责任田效果明显,促使更多的农民起而仿效。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这说明

A.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

B.农村政策调整提高生产积极性

C.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

D.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20世纪60年代上海承担导弹研制任务后,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手工工厂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特种有色金属、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厂、电子元器件生产厂、精密加工厂以及仪器仪表厂。这表明导弹研制

A.增加了造纸业和纺织业的科技含量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依赖于我国传统工业的发展

D.推动了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

 

查看答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

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        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

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        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

 

查看答案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