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

《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实践脱离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这反映了(  

A.唐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                B.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

C.社会进步弱化宗法观念                D.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体现的是宗法制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从《周礼》开始一直延续到后世,这说明传统观念与法治相互结合,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观念;C选项错在同姓结婚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同姓不婚,汉族传统的婚姻禁忌。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先秦至两汉的伦理和法律都反对同姓通婚。同姓不婚始于中国西周初期,是周人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 春秋时,人们对同姓婚配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亦依唐律,同姓为婚干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伴随着国际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和分化组合,两极格局受到严重冲击并最终瓦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请根据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并谈谈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决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汉代的丝织品,曾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远销古罗马。罗马帝国的哪一部法律体系也涉及规范和调整贸易?

(2)明朝末年,西班牙占据菲律宾后,马尼拉(属菲律宾)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商品经此中转后远销世界。概括形成这种贸易格局的世界历史背景。

(3)近代英国曾掌握海上霸权。19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贸易遍及全球的根源是什么?

(4)“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和周边国家共创机遇、共同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互利共赢。概括“一带一路”构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在战略上目的的不同。

 

查看答案

2015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致远号战舰在敌舰作战(图片略)

材料二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矗立着象征着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着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三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铭文》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哪场战役?指挥“致远号”撞向日舰的爱国将领是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3)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一两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4)纵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1914年的一个冬日,在天津塘沽的一片荒芜的盐碱地上,范旭东带领几个年轻人开始实践他的实业救国之路。不久,范旭东集资筹建久大精盐公司,包括梁启超、蔡锷、黎元洪、冯玉祥等许多名人入股……1917年,兴办永利碱厂。这是当时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形象地称为

A.初步发展             B.短暂春天

C.日益萎缩            D.陷入绝境

 

查看答案

三百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了一个新王朝的辉煌,并开始对遥远的西方产生兴趣。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

A.圈地运动                         B.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