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发言者展示了下边的历史图片:

(1)这份合同书是新时期农村改革的起点它是由哪一省的部分农民自发签订的? 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

主题发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图片诉说历史,图片见证历史

材料一

(2)材料1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

../AppData/Roaming/Documents/百度云同步盘/xumy/考卷/15-16第二学期期中考卷/高一/15-16(下)期中考--高一历史/3-28.TIF

——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3)材料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主题发言三:对外开放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4)材料三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

总结:

材料四  “中国模式”开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中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展开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讨论和评价,表明了“华盛顿共识”(注: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的局限性和面临的危机,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客观反映。

——唐晓《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评价及其启示》

(5)材料四中的“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设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模式”在经济体制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分析“中国模式”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1)省份:安徽。 目的:解放生产力(或调整生产关系,使之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我国人民的生活由温饱到逐步实现小康;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供应得到保障。(任答两点即可) (3)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转变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4)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5)表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影响: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图片可知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自发组织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作用从“解放生产力(或调整生产关系,使之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角度思考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二图片中的计划经济中粮票到第二幅图中股票体现出经济体制的变化从“我国人民的生活由温饱到逐步实现小康;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供应得到保障”等角度分析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变化信息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体制的转变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来分析回答。 第(4)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四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的信息从1979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来回答即可。 第(5)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中国模式”开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中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展开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讨论和评价”并结合所学中国市场经济形式来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角度回答即可。 考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家庭来能产承包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主题,具体指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生活的城市化、世俗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四十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个,资本总额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9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人口的5.1%上升为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  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唯一的成绩。清朝打倒了以后,我们固然扫除了一种民族复兴的障碍,但是等到我们要建设新国家的时候,我们又与民族内在的各种障碍面对面了。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中国被‘轰’出了中世纪”发生于哪一事件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3)据材料二与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4)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你赞同蒋廷黼的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申圆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请回答: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 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

(3)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4)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

 

查看答案

二战后,美苏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二  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竞赛。……”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的原因。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美苏两国的冷战“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这句话?最能体现20世纪60年代美国“显示优越性的竞赛”的事件是什么?

 

查看答案

据《近代天津城市史》记载:“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B.晚清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C.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D.城市管理体制趋向近代化

 

查看答案

“上海之有德律风……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传递之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该材料反映的是(   )

A.无线电报         B.有线电话

C.移动电话         D.有线电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