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春秋战国时的监察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春秋战国时的监察使由御史兼有。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魏晋时期,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在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元设御史台,在地方设行御史台,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     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     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元史》卷十《世祖纪》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明史·职官志》

清皇太极下谕:“凡有豉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侵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点。

(2)指出材料中宋代中对担任监察官员资格的要求(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月课”、“辱台钱”的不良后果。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

 

(1)特点:监察制度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发展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或监察 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又或者 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监察官员由中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监察组织严密。 (2)资格要求:必须具有地方官履职经历。不良后果:往往会导致御史滥用职权。 (3)特点: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重奖重罚;对犯罪的监察官员从严惩处。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信息“监察地方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等,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答案。围绕以下方面展开: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发展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监察官员由中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监察组织严密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监察官员的资格要求及其相关影响,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资格要求以及不良后果”要求,避作答不完整。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等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答案,即必须具有地方官履职经历。关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重点把握到“容易导致御史滥用职权”维度,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考查的是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紧扣材料三信息“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所奏涉虚,亦不坐罪;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等,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重奖重罚;对犯罪的监察官员从严惩处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材料的描述,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度·特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吏治·元明清时期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方有一句谚语:“如果你住在玻璃房子里,就不要朝别人扔石头。”当今,各国好比住进了“玻璃房”,国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是单纯的“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关系,对话与合作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材料主要说明    

A.国际间的各国矛盾正在消除

B.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C.多极化格局促进了国际合作

D.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的利益联系

 

查看答案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B.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查看答案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急迫的看法。”邓小平改变对“世界大势”的判断,进而改变外交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更好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集中精力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迎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需要

D.缓和与苏联持续紧张的外交关系

 

查看答案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华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周恩来访缅后,缅甸人逐渐消除了“这种恐惧”,主要是因为中国    

A.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多边外交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查看答案

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正当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依据是    

A.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B.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C.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