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

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难以保持持久威慑力的主要制度原因。

材料二  一年来,我们的党乘着革命的高潮,有突飞的发展,这自然是一件可喜的现象。但同时投机腐败分子之混入,也恐是一件难免的事……此种分子近来各地均有发现,大会为此决议特别训令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如有此类行为者,务须不容情地洗刷出党,不可令留存党中,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摘自1926年8用4日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颁布《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通告的背景。

材料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材料三 我国法学家代表在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为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中国从立法、司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但修改、完善了有关腐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在中国检察机关专门设立了负责立案侦查、起诉涉嫌腐败犯罪案件的反贪污贿赂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取得明显成效。

——节选自襄阳党建网(2005年9月)

(4)依据材料三,分析新时期廉政建设的新特点。结合材料,概括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经验。

 

(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原因: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2)国共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随着党员队伍扩大,为纯洁党的队伍树立党的威信,发此通告。(3)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党即将成为执政党。(4)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法制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始终坚持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不断完善法规和制度。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解析】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监察制度建立早;“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 法规不断完善。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但目的是为专制皇权服务。 (2)依据材料可知,该公告发布于1926年8用4日,当时正值北伐战争期间,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中共队伍壮大,“但同时投机腐败分子之混入,也恐是一件难免的事……此种分子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为纯洁党的队伍,树立党的威信,发此通告。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要求“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4)依据材料三,分析新时期廉政建设的新特点:“为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中国从立法、司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加强立法工作;司法方面,成立反贪污贿赂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加强国际合作。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年发耳,陛下发一朝之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 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廷总之,所以稳当。”

——《洪武实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查看答案

“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查看答案

下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l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直接目的是(   )

A.否定巴黎公社    B.确立共和政体

C.阻止保皇派复辟D.建立君主立宪制

 

查看答案

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3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

A.首相有权解散帝国议会

B.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首相只对帝国议会负责

D.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查看答案

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l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 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再次被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         ②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

③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           ④让位都是无奈之举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