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

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斯多亚学派      智者学派

A.           B.

C.①②         D.②③④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题干提到的中西方思想的相似点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道德良知。 ①项,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与题干中的“培养人的道德自觉”相符。故①项正确。 ②项,墨家思想主张“节用”,即反对奢靡,提倡节俭;“节葬”即反对厚葬,提倡薄葬;“非乐”,即反对繁饰礼乐。以上这些主张压抑了一部分人的人性,与题干思想不符。故②项错误。 ③项,斯多亚学派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奠定了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法制的思想基础,体现的是重视人的价值与发展。故③项正确。 ④项,结合所学知识,古希腊公民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质和能言善辩的能力,于是出现了一批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这些职业教师自称为“智者”。智者的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最终导致雅典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与题干中的“全面发展”“有益于人类”等信息不符。故④项错误。 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试题时古代中外的思想对比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快速的理解题干中的要求,即“古代中西思想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其次是理解后面相接近的大意,最后回顾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斯多亚学派、智者学派等思想主张进行回顾,获取正确答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科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读下图,同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A.高考制度的恢复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49 一2000 年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表。其中(成人)文盲率变化最大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年份

1949

1964

1982

1990

1995

2000

文盲人口总数(亿)

3.2

2.33

2.3

1.82

1.45

0.83

文盲率(% )

80

52.4

34.49

22.22

16.5

9.08

A.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B.“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C.政府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新时期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查看答案

“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这一讲话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内涵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1)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2)据材料三,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的是

A.核武器技术              B.生物工程技术

C.地质学技术              D.运载火箭技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