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A.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在此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C.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D.受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被彻底颠覆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 A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故A项说法正确。 B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故B项说法正确。 C项,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逐步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中国革命也由此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故C项说法正确。 D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不能完全颠覆中国的传统文化。故D项说法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这表明胡适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              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查看答案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 《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

 

查看答案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