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速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注: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官方答案为“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二,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待传统文化明显有激进与理智之分,但其共识在于,均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些思想的产生是时代条件的作用结果,袁世凯尊孔复古,思想界必然掀起文化讨伐。同时,这也是辛亥革命以来,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现。 (2)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立足于基本的史实,指出具体人物以及他们的主张,理智和激进并存是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特点。考生论述时应注意阐述这些思想的时代必然性和进步性。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特点和评价 【名师点睛】历史小论文撰写是江苏卷的独特形式,这种命题思维较高,要求学生要有较高思维能力历史小论文结构可以从以下谋篇布局: (l)题目:要简洁、醒目,既能概括论文的中心内容,又能引人注意。为了更好地揭示论点,也常常用副题,作为对正题的补充。 (2)绪论:主要导出论点。绪论必须写得简明扼要,在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要小。 (3)本论:必须根据论点,或正面立论,或批驳不同的看法,要周详地论证文中的全部论点。这一部分内容多,为求眉目清楚,可以加上小标题或用不同的序码。其中小标题可以是并列式、递进式、正驳对照式。基本要求:符合题目要求,做到史论结合,层次分明,段、文中要兼顾逻辑性(主要包括知识逻辑——历史学科的四大要素、思维逻辑),书写工整。本论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必须全力把它写好。 (4)结论: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中引出结论和思考,使读者能够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这表明胡适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              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查看答案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 《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

 

查看答案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查看答案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