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后思想文化的反映——“诗界革命”。做此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联系教材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全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再把握材料中的感情色彩“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大凡是一个中国人在诗中都会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应该选C。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郑观应的改良思想,排除D。白话文运动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应该排除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诗界革命.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本题属于比较简单的试题,契合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和甲午战争120周年的热点,以诗界革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甲午战争和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做题的关键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再利用教材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答案。这启示我们平时学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掌握,此题用排除法最容易解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查看答案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查看答案

民国二年袁世凯组成“第一流人才内阁”,梁启超担任司法总长。民国三年,袁世凯在当上大总统后仅三个月,就下令取消国会,改任梁启超为币制局总裁。十二月,梁辞去币制局总裁之职。后袁世凯又任命梁启超为政治顾问,梁启超都推辞未就。这说明梁启超

A.由维新改良转向民主共和

C.坚持民主宪政的追求

B.助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

D.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