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词:商代。A项马王堆汉墓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史实;B项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人;D项《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著作,故答案为C选项,商代已经出现甲骨文了。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 【名师点睛】纺织业: ①新石器时代: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商朝: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③西汉:丝织技术精湛,远销地中海,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④唐朝: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⑤宋朝:纺织业有更大发展,棉纺织业得到推广。 ⑥明朝:出现“花机”(花楼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东汉崔寔记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若为该材料配图,合适的一幅是

 

 

查看答案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查看答案

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并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工具。(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2)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

 

查看答案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