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强调中日在政治权力集中程度上的巨大差异...

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强调中日在政治权力集中程度上的巨大差异,认为这对两国近代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地主阶级革新派、洋务派乃至于维新派如果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很难有所作为,低层次改革也很难为高层次改革创造充足的条件;而日本半独立的诸藩能够推行同中央政府相抵触的藩政改革,由此进一步加强它们对幕府的半独立地位,当某些藩的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握藩政实权后,其所在藩就成为倒幕的根据地,这是日本近代低层次改革迅速推向高层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

——丁日初、杜恂诚《十九世纪中日资本主义现代化成败原因》

材料二 日本实行世袭、门阀制,使得有才能的下级武士不能进入高层。在幕末,则促使下级武士走向与旧政治制度决裂,为倒幕维新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中国的科举制度则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地主和土地权力、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三位一体的代表人物(也包括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才)吸收到中央政府中来,加强了专制统治,统治者利用这一制度成功地钳制了众多读书人的思想。

——马家骏、汤重南《日中近代化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日两国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2)材料二主要从哪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中日改革成败的因素?并做进一步分析。

 

(1)中国中央集权程度较高;资产阶级维新派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而日本诸藩处于半独立状态,有较大自主权。) (2)角度:从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上。分析:日本的世袭、门阀制使很多优秀人才被排除在高层统治集团以外,结果变成了改革派力量;中国的科举制,使全国的优秀人才纳入高层统治集团中,被牢牢控制,不利于改革派力量的大。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中国地主阶级革新派、洋务派乃至于维新派如果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很难有所作为,低层次改革也很难为高层次改革创造充足的条件;而日本半独立的诸藩能够推行同中央政府相抵触的藩政改革,由此进一步加强它们对幕府的半独立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中日两国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2)据材料二“日本实行世袭、门阀制,使得有才能的下级武士不能进入高层。在幕末,则促使下级武士走向与旧政治制度决裂,为倒幕维新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中国的科举制度则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地主和土地权力、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三位一体的代表人物吸收到中央政府中来,加强了专制统治”即可判断从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上分析了影响中日改革成败的因素,即日本的世袭、门阀制使很多优秀人才被排除在高层统治集团以外,结果变成了改革派力量;中国的科举制,使全国的优秀人才纳入高层统治集团中,被牢牢控制,不利于改革派力量的大。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结果 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先生从哪些角度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不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材料一、材料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3)据材料二、材料三,你认为“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的内涵是什么?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

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 

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符合“反西化”和“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D.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查看答案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