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对这一变化起推动作用的是( ) ①荒地被...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对这一变化起推动作用的是    

荒地被大量开垦“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随着私有土地制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最终使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故①②③④都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名师点睛】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唐朝后期与宋代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由于西方商品的倾销,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私有制被改造为公有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查看答案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查看答案

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满分5 manfen5.com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漕河力所脆及的商业运输,促进了物品的交流;……然而商业运输所遭到的无数个困难,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在这些困难中主要有:明政府执行了错误的税收政策,明代官员一般采取抑商态度,等等。另外,仅仅是漕河水道的地理特征,也能够限制漕河地区商业的大幅度发展,更不用说使用漕河来航行的主要是官府及其代理人。

——摘编自黄仁宇《明代的漕运》

材料二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要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三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漕运的主要作用及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此时发生在英国的“道路改革”的具体内容。并概括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 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交通发展的重要表现。结合所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这些发展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周开国之初直到春秋战国,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经历了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第一次,在西周300余年间……其分封的诸侯国由最初的71个发展到1 200个之多。第二次,下及春秋战国,随着周王朝统治的衰落,特别是由于各地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各诸侯国也不断增建新城……到战国末期,城市分布范围更广,除主要集中于陕西关中的浸渭谷地到憧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带,以及淮河流域外,长江流域巴、蜀、吴、越、楚郢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分布》

材料二  宋代是一个市镇机能转变的过渡时代。……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15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 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摘编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材料三  在马可·波罗时代预言东方代表着城市和文明的未来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专制集权的强大进一步减缓了亚洲城市的发展进程。……专制政权到处任意征税、没收财产,以宫廷喜好行事,破坏了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在新儒家学者的影响下,中国限制勇敢的探险活动,使沿海的城市遭受损失。

——摘编自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四  就整个欧洲而言,1800年左右,超过10万人的城市只有23个,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而到1 9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在这100年中,人口达10万以上的欧洲城市,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9%。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摘编自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的主要表现。并结合史实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以来市镇功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7 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衡量1800年以来欧洲城市化发展的指标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此时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