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汉代宰相是首长制是指汉代宰相只有一人,行政决策由宰相一人作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指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宰相职权由三省长官共同行使,故是委员制,宰相职权由一人被分割为三人说明了相权的削弱,而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D项。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情况,A、B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看起来宰相数量逐渐增加,但这只是表象,排除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唐宰相制度的比较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问题一直为高考所关注,不同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的本质目的,那就是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说到底还是为了强化和稳固政权。秦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的阶段,相权对皇权有极大的制约,在秦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皇权的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C.继承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反对分封制

C.改革中央官制           D.建立中央集杈制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

 

查看答案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1787年宪法绝对都是不民主的,甚至可以说是反民主的。

首先,从开会的方式看,会议全程对外保密,而且多次要求代表不要向公众和报纸透露讨论内容。可以说,1787年宪法完全是闭门造车的产物,是少数人的杰作;在制定之时,普通民众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施加任何影响,谈何民主?宪法批准的过程中,虽然民众广泛参与,但是能发出声音的,也只是少数读书识字之人。况且,宪法已经成文,即便是投票,也只有全盘接受或者整个拒绝两种选择,无法挑选接受具体条款,无异于以成文宪法胁迫民意。

其次,就宪法内容而言,不民主的地方更多。总统选举,虽然采取了民选的形式,起决定作用的却是选举人票,普选票以州为单位统计,赢者通吃,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普选票少但选举人票多而当选的“总统”。参议院议员每州两名,怀俄明人口不足六十万,加州人口近四千万,相差六十余倍,参议员又有何民主性可言?而且,根据1787年宪法原文(后来修改了),参议员并非民选,而由各州推选,绝对不是民意代表,只能算是各州在联邦的代表。此外,美国的黑人、女性,最初并无选举权,他们为了自己的民主权利,整整抗争了一个多世纪。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联邦法官,至今仍是终身职,只要行为端正,任何人都奈何不了。很多人称赞美国的司法独立与民主制度,殊不知,美国的联邦法院,是美国宪法体制中最不民主的部分。

——《1787年“美国宪法”绝对是不民主的》

请结合所学知识,站在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民主性的立场上,对材料作者提出的任意三个论据进行驳斥。(要求:观点明确;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观点3分,每个层次的论证各3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1883年德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赔偿法,1889年又实行老年与病残强制保险法。这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影响巨大,紧接其后,一系列的欧洲国家,如英国、奥地利、丹麦、挪威、芬兰、意大利、法国、瑞典等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都纷纷出台,有些美洲国家亦接踵而起。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空前迅速发展的时期。

——任一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概要》

材料三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为中国近代社会立法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社会保险的理念已经传入中国,政府劳工立法中也已出现“劳动保险”的概念及有关劳工保障的条款;从国民政府建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是中国近代社会立法的发展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颁行有《慈善团体监督法》《救灾准备金法》《强制劳工保险法草案》等法规,这表明当时的社会立法已开始迈上了现代化门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以国民政府社会部的成立为转折点,中国近代社会立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民政府颁布了《社会救济法》《职工福利金条例》等社会立法,并最终确立了《社会保险法原则》,为构筑中国近代社会保障法制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研究(1912-1949)》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张(4分)。结合孔子的儒家思想分析其社会作用。

(2)对比以上三则材料,指出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的显著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立法不断发展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