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

879万贯

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2分)商鞅:重农抑商。(2分)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2分)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2分)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4分)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2分)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2分)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2分)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材料中找准有效信息。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依据材料一中“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和“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的信息进行归纳即可。 (2)第一小问中措施依据材料二中“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的信息来归纳即可;目的依据材料二中“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的信息来分析可归纳出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盐铁官营、货币官铸、物价管理等角度来分析即可。 (3)第一小问状况依据材料三中“宋代的州郡财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和“北宋商税简表中商业税手的不断增加”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的信息可归纳出重视商业,适当减免商税。 (4)认识从材料一中“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和材料二汉代抑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再结合材料三中宋代重视商业的信息,可得出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汉代的商业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的商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满分5 manfen5.com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查看答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

 

查看答案

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B.开放搞活政策的实施

C.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D.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

 

查看答案

我国在制订“二五计划”的目标时,对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了反复修改。下表是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的三次修改。从中可以看出(   

修改方案提出时间

粮食产量(亿斤)

棉花产量(万担)

钢铁产量(万吨)

1955年夏(第一方案)

4600

4300

1100

1956年初(第二方案)

6400

7000

1500

1956年夏(第三方案)

5000

4800

10501200

A.三个方案都是不可行的              B.只有第一个方案是可行的

C.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             D.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

 

查看答案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受到的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官僚资本                 B、外国资本

C、封建官府                 D、地主阶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