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

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统治者武力强化中央集权              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政权统治具有更迭频繁特征             D.神权控制政权色彩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只是强调了夏商周朝代的更替,统治者以代表上天的意志来使部下听命于他,故而推翻前朝,故体现了王权的神秘色彩,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在“武力”;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错在“控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06年初,梁启超发表《开明专制论》一文,批驳革命派的共和论。他认为,民智低下、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应加强中央集权,以开明专制为过渡而进入到君主立宪。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夕,梁启超撰写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旗帜鲜明地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宪政体制。在此前后,他还写下了《国民浅训》、《国体问题与外交》、《国体问题与五国警告》等文章,进一步抨击帝制,提倡共和制。

    材料二  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是维新变法运动中患难与共的政治盟友。但是由于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的立场,特别是二人对张勋复辟的不同政治立场,最终导致梁启超与康有为这对政治盟友走向决裂。由此可见梁启超主张政治变革、维护民主共和的决心和态度。梁启超曾避居日本,日本对梁启超有救命之恩,而清政府曾屡次欲致其于死地,但梁启超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过日本的长期保护就卖国哈日,而是表现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摘编自丁洁琳《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宪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的可贵品质。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9年巴黎和会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在西方的相互关系。但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它们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日本积极在该地区进一步扩展势力。美国一方面对巴黎和会的结果不满,另一方面对日本扩张不安,美日矛盾迅速发展。同时,各国海军军备竞赛加剧。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一次会议,参加国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中国。会议有两个主要议题,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会议实际上是在美、英、日三国操纵下进行的。会议期间和结束时,与会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协定和决议案,其中主要有:《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1919到1922年和平条约的失败相关。考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激情和仇恨,那些条约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们制造出的问题与所解决的问题几乎一样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国】罗伯特·E·勒纳,爱德华·伯恩斯《世界文明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从最初在兴中会盟书中提出 “创立合众政府”, 到去世前一年连续六次发表关于“民权主义” 的演讲, 孙中山一生中对民权问题持续不断地做了许多理论上的探究。1897 年,他在谈及革命宗旨时,就表示要在共和主义之下,“国皆自主,人尽独立”,民皆“自治之民”,由专制之民而一变为“共和之民”。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以民权主义作为政治革命的纲领,指出“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国家政治权力只能掌握在人民手里。民国建立后,他签署了全面体现 “主权在民” 思想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面对军阀复辟与独裁,他为恢复共和国人民主权的载体——《临时约法》和国会而战。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孙中山提出了以“直接民权”和“地方自治”作为建设民国的新“理想” 和“新法”,使民权制度真正能够代表全体“平民”的利益。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演变及其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思想”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民权思想”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50年代,清王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又遭到太平天国运动冲击,赔款及军费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清廷办捐输(卖官)、运饷盐、拨丁漕、征地丁、提关税、收杂捐、铸大钱、发票银等手段并用,仍无法弥补庞大的军需开支。要求增开新税源的呼声日高。咸丰三年,清廷在北京试行向商铺征税,导致商人不满,试行不到五天即告失败。随后,清军将领在江苏扬州开设厘金局,向米行“劝谕”助饷。咸丰帝批准地方督抚自行“就地筹饷”,在苏、湘、川等省试办,各地纷纷效仿,至1862年已基本推行于全国。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厘金又变为正式税收、新商税,成为晚清和北洋军阀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支柱之一。但地方各自为政,厘金征课标准不一,到处设卡抽厘,给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种种弊害,至1931年才被裁撤。 ——摘编自田志明《略论厘金制度的创行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厘金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行厘金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展进程

满分5 manfen5.com

——摘编自杜岗《论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军事力量需求》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图11内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中一组或多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图中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