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C 【解析】 试题解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能够选拔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不到宰辅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因此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众多,反映出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宰相中虽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但却并非职位承袭,而是科举出身,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书•循吏传>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该史料反映了(   )

A.蜀地私学迅速发展B.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C.学官主教儒家经典D.文翁推广了蜀地教育经验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   )

A.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B.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

C.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D.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是太阳系日心说的创立者,也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1496到1506十年间,他到意大利求学,主要攻读医学、法律、神学等专业,还钻研了大量的古希腊著作。哥白尼的天才在于体系的建构,他的伟大成就是《天体运行论》。在此著作中,他提出地球和其他行星每天围绕着它们自己的轴自转,同时每年又围绕静止的太阳运转。明末清初,随着“西学东渐”,哥白尼的学说传入中国。成书于1640年的《历法西传》介绍了《天体运行论》的卷次目录及一些观测结果,但对日心地动说没有提及。成书于1643年的《崇祯历书》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但没有完整介绍哥白尼的学说,并且对地动说进行了否定。当时的一些文人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态度。如清朝著名经学家阮元在其《畴人传》中说:“其(日心地动说)为说至于上下易位,动静倒置,则离经叛道,不可为训。”所以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

——摘自杨小明《哥白尼日心地动说在中国的最早介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9年,日本丝价平均每捆1350日元,1930年3月跌至1058日元,9月跌至500日元。其它商品价格也纷纷下跌。1931年,失业人数达到413000人,1932年达到489000人。一战后,随着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突飞猛进,日本出现了一大批与军事密切相关的新财阀。他们依靠国家政权、专业银行和军事部门的支持,采用新技术,发展与军事和殖民扩张有关的新兴工业。1931年12月,每100日元合约49美元,1933年5月,仅值约23美元。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随之下降。从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额从11.5亿日元增至至21.75亿日元。至1930年,中国东北地区外国人113万中,日本人占23万。进出口总值4.62亿海关两之中,日本占49%。外国投资20.63亿日元中,日本占73%,约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一半。1936年,日本制定了《国策基准》,把“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根本国策。同年,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剑指苏联和各国民主革命运动,并同英法美等国展开争夺势力范围、瓜分世界的斗争。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篇)上卷》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前日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日本为发动二战所作的准备。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积极宣传和倡导“五族共和”。但到1919年,他在《三民主义》一文中写道:“我国人自汉族推覆满清政权后,则以民族主义已达到目的矣。更有无知妄作者,于革命成功后,创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说。”“今日讲民族主义,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他称美国的这种以美国原有民族为基础同化其他不同民族为一个民族的民族主义为积极的民族主义。中国也需要实行这样的民族主义。到了1923年,孙中山在阐述“民族主义”时又指出:“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随革命形势之伸张,渐与诸民族为有组织的联络。”“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族。”

——摘编自郑大华《论晚年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孙中山各阶段“民族主义”观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