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 )
A.“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B.“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C.“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矛盾心理的反映
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
刘石吉在《近代城镇手艺工人抗议形态的演变》一文中指出:晚明农民运动掀起的前夕,大规模的城市民变已在全国各处展开。这些民变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手工业最发达地区的苏州、松江、杭州、江宁、常熟、景德镇,也见之于武汉、临清、福州、广州各地。……这些民变的矛头,主要是对着当时朝廷所派至各地横征暴敛的矿监税使。材料可用来研究( )
A.晚明农民运动B.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C.晚明经济结构的变动D.晚明商业市镇的崛起
“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
A.君主权力被削弱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D.行政规则受干扰
材料 郭守敬于1231年生于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邦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曾师从刘秉忠。刘秉忠精通经学和天文学,郭守敬在他那儿得到了很大的教益。
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郭守敬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在奎国各地设立了2 7个观测站,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川滇扣河西走廊,北到西伯利亚,其测量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天文史土都是空前的,比西方进行同样的大地测量早了620年。
至元十七年(1280年),《授时历》告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精良的历法。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领导并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
——摘自陈美东《郭守敬评传》
(1)根据材料,指出郭守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海测验”的意义。
材料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部分)
——摘编自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概括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对象的特点。
材料 1938年3月1日,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建立民意机关”的主张。鉴于军事形势的危急和外交上的孤立,国民党决定接受共产党的主张,结束国防参议会,“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以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随后制定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遴选了第一届国民参政员。
1938年7月,国民参政会在武汉正式成立。国民参政会的设立,是国民党在民主政治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第一次为各主要抗日力量共同参与中国政治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场所,在抗战中,国民参政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巩固国共团结的重要阵地。
抗战胜利之际,国民党为了继续实行一党独裁,修改参政会《组织条例》,使国民参政会几乎为国民党一党独占。1948年3月28日,行宪国大召开前夕,国民参政会宣布结束。
——摘编自陈一容、张国镛《国民参政会性质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参政会成立的背景。
(2)简要评价国民参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