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郑和在海外从未仰仗“天威”,欺负小国弱国。……带领近三万人的武装,在海外没侵占别国的一寸土地,没掠夺别国的一草一木,更没在海外派驻一兵一卒。所经之地,本着“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导“王道”,反对“霸道”。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邻邦,以德服人,宣扬中华文化,其所表现的是“和平海权”,而非武力侵略行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古代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范例。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导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迸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和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时期和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中国外交活动的认识。

 

(1)同:和平友好;互相尊重;敦睦邻邦;以政治目的为主;反对霸权。 异:明朝时倡导“王道”(居高临下,以德服人),怀柔远人,厚往薄来;新中国初期倡导平等、互惠互利。 原因:明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程度高;传统的朝贡体制、观念。新中国初期恢复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和平安定的周边国际环境;打破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消除周边国家对红色中国的恐惧。 (2)相通之处:以和平外交为核心;倡导互惠共赢;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现实意义: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各国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及在合作共赢基础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为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坚持走和平外交之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 【解析】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依据材料文字“友好相处”、“不欺寡、不凌弱”、“敦睦邻邦”、“反对‘霸道’”进行概括总结即可;不同点,依据材料文字“倡导‘王道’”、“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进行概括即可得出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外交活动的特点;依据材料文字“平等互惠”、“互利”可得出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主要从经济、文化、政治的角度分析;新中国初期主要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设和平安定的周边国际环境的必要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对新中国的态度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2)第一小问,相通之处,依据材料文字“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进行概括升华即可。第二小问,现实意义,主要从经济发展、外交理念创新、国际形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新型国际关系特点以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3)此题属于开放性问题。主要从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角度回答认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罗斯福说:“我们的政府不是主人,而是人民的工具。……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这一认识(  

A.促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B.催生了福利国家模式

C.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完善D.推动了以工代赈措施

 

查看答案

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列宁的“改良”是(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

 

查看答案

下图是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创作于十八世纪创作的油画《空气泵里的鸟实验》。画面整体呈现暗色,画面正中亮色部分描绘了一场实验。一位科学家正在演示气泵的原理,随着空气被抽走,可观察到鹦鹉垂死的挣扎,如果及时将空气再送回,小动物又将得以死而复生。画中使用了戏剧化的灯光效果,每一个人对实验都有不同的回应,整个画面极富张力。这幅画体现了(  

满分5 manfen5.com

A.新古典主义B.理性主义

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

 

查看答案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B.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C.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D.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查看答案

罗马共和国时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例如: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共和国制定上述法律的目的是(   )

A.维护帝国统治B.保护平民的利益

C.完善法律体系D.稳定社会秩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