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增加税收B.恩泽贵族 C.实现民族融合D...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增加税收B.恩泽贵族

C.实现民族融合D.削弱王国势力

 

D 【解析】 试题解析:“推恩令”是汉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实行“推恩令”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故D正确。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下列节日中与宗法制关系最密切的是(  

A.端午B.清明C.七夕D.元宵

 

查看答案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百世则迁的小宗。如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以下有关宗法关系的说明,哪一项最为恰当(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时也以周天子为大宗,而不以鲁国国君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查看答案

世事在变化,历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握和阐释这些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中“代代相承,变化微渐”的说法是否准确?试以古代社会主流思想为例说明你的依据。

角度二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从材料看,中国社会“亟变”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各有哪些,作者比较推崇哪一变化?为什么?

(3)二则材料展示了哪些史学方法?

 

查看答案

学校伴随社会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郑国人习惯在学校聚集,并常常议论朝政。有人建议关闭学校,大夫子产不同意,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据材料一,郑国的学校具有什么特殊功能?对此,子产持什么态度?对后人有何借鉴?

材料二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学校》

(2)材料认为学校应具有哪些社会功能,这一主张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  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中指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民力已苶(nié,萎靡不振),民知已卑,民德已薄”。救亡图强之根本“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

(3)据材料三,概括严复的教育改革主张,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近代某著作“完全推翻了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旧偶像,而以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思想材料改铸孔子形象。”该著作的作者应为(   )

A.谭嗣同B.李鸿章C.康有为D.陈独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