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1)变化: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3)评析:“国家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国民的国家意识淡薄。适应了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能激发更多国人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但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强调“国家主义”,忽视了国家和证券的区别,体现了思想局限性。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晴社会观念的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自秦到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学生从材料中得出“华夷隔绝之天下”到“中外联属之天下”即可;(2)本题考查晚晴思想意思变化的背景,学生从外来入侵加剧、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等方面阐述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家主义的评价,学生从该思想产生的背景、意义和局限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本题难道较大,要求学生较好的材料分析和概括总结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 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的措施,建议窝阔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尊用汉法,其故何如?”1265年中原汉族学官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聚载,昭然可考。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汉法的意义。

 

查看答案

《茶叶大盗》一书揭示:1840年代,英国“植物猎人”罗伯特·福均深入休宁、武夷山,盗取珍贵的茶叶资源,转往印度种植,从而将茶叶贸易在中英贸易结构中大大降低,使东印度公司大发横财。据此可知当时(  

A.英国利用茶叶走私扭转贸易逆差

B.中国对英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

C.中国闭关锁国体制逐渐趋于瓦解

D.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物种流动

 

查看答案

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

A.爱国救亡精神B.自由开放意识

C.民主法治观念D.实业救国愿望

 

查看答案

据说,宋朝哲宗皇帝曾听程颐讲道并赐茶。皇帝当时折断了一截枝柳。程颐遽起谏曰:“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哲宗虽面露怒容,但只是“掷枝而走”。这表明(   )

A.两人哲学立场不同B.宋哲宗善于纳谏

C.程颐具有人文精神D.当时政治环境宽松

 

查看答案

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苏联的这一做法(   )

A.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C.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D.有利于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