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东成为严重缺粮省份。雍正时有人说,广东“即丰收而乞籴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乾隆后,广东尚有进口洋米。这一情况的发生表明当时广东
A.自然灾害较为严重 B.赋役改革成效不大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政府抑商政策废止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宋代御史台的察院,上自宰相,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材料表明古代的监察
A.地位越来越高可弹奏宰相 B.是朝廷的耳目对朝廷负责
C.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 D.位卑权重以小制大的范式
南宋朱熹认为“礼”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建祠堂”、“祭祖先”等旨在巩固伦理纲常的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同时,他还专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反映出朱熹
A.注重儒家伦理世俗化、普及化
B.坚持三纲五常与封建统治结合
C.维护宣扬周代以来的礼乐纲常
D.高度重视宗族和儿童教育工作
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A.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材料表现了变革时代
A.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
B.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
D.暴政统治导致了系列社会问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梁漱溟曾说:“自进入中学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青年时代的梁漱溟一度崇信康、梁的改良主义思想,是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然而,当历史进入1911年后,由于清末“预备立宪”的破产,梁漱溟放弃了君主立宪的立场,站到了反清革命的队伍一边,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孔子哲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中西合璧的“新孔学”。1988年6月23日,这位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走完了他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追求“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梁漱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