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南宋朱熹认为“礼”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

南宋朱熹认为“礼”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建祠堂”、“祭祖先”等旨在巩固伦理纲常的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同时,他还专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反映出朱熹

A.注重儒家伦理世俗化、普及化

B.坚持三纲五常与封建统治结合

C.维护宣扬周代以来的礼乐纲常

D.高度重视宗族和儿童教育工作

 

B 【解析】 试题分析:“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等是普及化的表现,但题中“这反映出”应该涉及实质,故A项错误;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与材料中“认为礼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相符,故B项正确;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西汉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与“周代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宗族和儿童教育工作只是表现,未涉及材料中“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A.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查看答案

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材料表现了变革时代

A.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

B.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

D.暴政统治导致了系列社会问题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梁漱溟曾说:“自进入中学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青年时代的梁漱溟一度崇信康、梁的改良主义思想,是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然而,当历史进入1911年后,由于清末“预备立宪”的破产,梁漱溟放弃了君主立宪的立场,站到了反清革命的队伍一边,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孔子哲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中西合璧的“新孔学”。1988年6月23日,这位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走完了他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追求“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梁漱溟。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19701981年间任埃及总统,曾领导埃及人民进行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萨达特意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无比,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走和解之路,才是正道。1977年11月,萨达特在议会突然宣布,他决定亲赴以色列,与这个世仇死敌谋求和平。当时,全体议员都惊得目瞪口呆,一些人忍不住高喊:“以色列乃罪恶的虎狼之国,千万不可去啊!”但萨达特淡淡地说:“为了和平,我将走遍天涯海角,为什么要排除以色列?”他毅然到了耶路撒冷。1978年9月6 日,在美国的调解下,萨达特和贝京签署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戴维营协议”,他和贝京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81年10月在阅兵式上遇刺身亡。

——据“百度百科”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萨达特为什么要与以色列和解?

(2)萨达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是遇刺身亡,对此你做何评价?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权分立的思想是为了防止个人独裁,确保政府行使治权时的分权和制衡。 在三权分立之中,考试权是附在行政上的,弹劾权是附在立法上的,孙中山在此基础上借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考试、监察二权的科举取士制度,将这二者独立出来,赋予其与其他三权平等的地位。因为孙中山认为考试制度最为公允,可避免盲从滥选和任人唯亲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而独立的监察制度也有利于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建设。按照孙中山的说法,就是“以五权分立救三权鼎立之弊。”

——根据有关材料摘编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倘若要真正实行直接民权,使“政府权”和“人民权”之间保持平衡,那么人民方面就应该享有四个“政权”,即选举权、罢官权、创制权和复决权,而政府方面则应该拥有五个“治权”,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他坚信:“用人民的四个政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那才算是一个完全的民权政治机关。有了这样的政治机关,人民和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彼此平衡。”

——摘编自张卫波《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的治国理念。

(2)评价孙中山的治国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