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1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19701981年间任埃及总统,曾领导埃及人民进行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萨达特意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无比,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走和解之路,才是正道。1977年11月,萨达特在议会突然宣布,他决定亲赴以色列,与这个世仇死敌谋求和平。当时,全体议员都惊得目瞪口呆,一些人忍不住高喊:“以色列乃罪恶的虎狼之国,千万不可去啊!”但萨达特淡淡地说:“为了和平,我将走遍天涯海角,为什么要排除以色列?”他毅然到了耶路撒冷。1978年9月6 日,在美国的调解下,萨达特和贝京签署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戴维营协议”,他和贝京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81年10月在阅兵式上遇刺身亡。

——据“百度百科”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萨达特为什么要与以色列和解?

(2)萨达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是遇刺身亡,对此你做何评价?

 

(1)前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互有胜负,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取得了局部胜利。因为萨达特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无比,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必须走和解之路。 (2)二战后,和平发展逐渐成为主流,萨达特的和解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赞赏;但是阿拉伯国家内部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反对走和解之路;和平发展的道路漫长曲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东战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萨达特主张和解的原因,学生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无比,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走和解之路,才是正道”、以第四次中东战争胜利为背景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通过萨达特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他为维护和平作出的努力,同时也显示出世界和平之路的艰难曲折性,学生言之合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权分立的思想是为了防止个人独裁,确保政府行使治权时的分权和制衡。 在三权分立之中,考试权是附在行政上的,弹劾权是附在立法上的,孙中山在此基础上借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考试、监察二权的科举取士制度,将这二者独立出来,赋予其与其他三权平等的地位。因为孙中山认为考试制度最为公允,可避免盲从滥选和任人唯亲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而独立的监察制度也有利于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建设。按照孙中山的说法,就是“以五权分立救三权鼎立之弊。”

——根据有关材料摘编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倘若要真正实行直接民权,使“政府权”和“人民权”之间保持平衡,那么人民方面就应该享有四个“政权”,即选举权、罢官权、创制权和复决权,而政府方面则应该拥有五个“治权”,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他坚信:“用人民的四个政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那才算是一个完全的民权政治机关。有了这样的政治机关,人民和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彼此平衡。”

——摘编自张卫波《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的治国理念。

(2)评价孙中山的治国思想。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征收)。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材料二  《通鉴》:“自嘉靖以来行一条鞭法,颇称简便,然诸役冗费名罢实存,有司追征如故”。万历十五年六月,户部覆礼科右给事中袁国臣等题奏:“条鞭之法,有司分外又行增派,挠民殊甚”。 《续文献通考》:“大抵历代立法各有因时制宜之深意,而奉行不善率以病民,吏胥纵其奸,而闾阎受其困,虽复处除之诏屡颁,其及于民者能几何矣?苟无治人,虽以三代之良法,不足以致治。”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虽以三代之良法,不足以致治”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内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宋代

学 者

主 要 观 点

钱  穆(中国)

贫弱的新中央: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

马克垚(中国)

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生产力更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些国外学者都认为中国在宋代已接近现代化,只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宫崎市定(日本)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

埃狄纳•巴拉兹(法国)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孙隆基(美国)

在探讨宋朝是否是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标准,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及国际化等。这一组因素,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五百年。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

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生产了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反映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宋代历史地位的多种观点,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补充相关史实加以论证并说明所依据的观点或史学理论。(要求:史实和史学理论与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必须正确,论述充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尽管18世纪读过有关中国的书和报导的欧洲文化名人和启蒙大师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对中国的看法各有不同……然而,关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世界上除了继承希腊、罗马的欧洲文明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古老的、更伟大的中华文明的看法,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他们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已经超越了晚清学习西人“船坚炮利”和“政法制度”的主张,提升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层面。……他们对于新文化的介绍,特别是强调民主与科学的重要,致使以西学为主的新文化俨然有取旧文化而代之的趋势,引起一些传统学者的极度关切。他们以其深厚的旧学造诣,讲学著述,阐释传统文化的要义,展现出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精神,重新换回对旧文化的信心,也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重要的制衡作用。

——中国香港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评述“传统学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

 

查看答案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