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文人画是士大夫思想、才情与德行的自然表露, 文人画审美以悟道、体进、践道为终极理...

文人画是士大夫思想、才情与德行的自然表露, 文人画审美以悟道、体进、践道为终极理想。下列各项与文人画体现的“精神境界”相通的是

A.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浸上

B.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C.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D.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D 【解析】 试题分析:文人画并不追求一景一物的形似或客观地再现生活,它的基础是艺术家对人性和宇宙自然秩序的深刻感悟,及对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体验与表达。A项意思是主上太过宽爱,法令就无法立足,主上威信不够,下属就会反抗,属于法家的思想;B项是墨家的主张“兼爱”;C项是道家的思想,认为道是万物之源;D项意思是圣人的道德和天地一样覆载万物,重视人的品德,属于儒家思想,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朝初年的一份借贷契约记载:“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和立契,画指为信。”落款有钱主、借银人、保人、知见人等的签名、画指。《唐律疏议》第48条中有“诸化外人相犯,同类自相犯者,各以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的规定。上述材料能说明

A.古代中国有重视民法的传统

B.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完备

C.唐朝法律与罗马万民法某些原则相似

D.唐朝时期外国人在中国有治外法权

 

查看答案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战国)条中描写:“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A.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战国时遭到进一步破坏

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缓慢

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二   李大钊说:“余谓孔子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身符,闻者骇然,虽然,无骇也。孔子剩余专制之社会,专制之时代,自不能不就当时之政治制度而立说,故其说确足以代表专制社会之道德,亦足为专制君主所利用资以为护符也。历代君王,莫不尊之祀之,奉为先师,崇为至圣,而孔子云者,遂非复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矣。”

材料三   毛泽东在《七律.读(封建论)》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阐述近代出现多轮批孔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太行抗日根据地在华北敌后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而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领导机关最为集中的地区……经过5年的抗日战争,根据地民力、物力、财力已经极大地消耗。但是,随着对敌斗争的深入和根据地工作的发展,各种办事机构仍在不断扩大,非生产人员也在不断增加。1941年以后,由于战争日益残酷,根据地面积、人口日益缩小。

1942年1月,一二九师发布关于实施精兵建设的命令规定:(一)调整编制,减缩机关,减少人员马匹,认真充实战斗连队。(二)有计划地抽调一批有相当能力的本地干部,到地方武装和各级武委会工作。(三)抽调一批干部去抗大和陆军中学深造。(四)经营生产事业,安置老弱战士和荣誉军人。太行根据地实施精兵简政的结果,不仅使这一地区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目的,而且也使这一地区的财政支出大为降低。l943年由精简而节约下来的经费,为全部预算的46%。l943年的公粮和1941年相比,减征近33%。

——摘编自南振国《太行根据地精兵简政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路军一二九师实施精兵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评述八路军一二九师推行四个方面规定的主要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

特征

15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出现日心说及近代地理学

18世纪中叶至1870年代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国际关系概念成型、国际展览举办

1870年代至1920年代中期

垄断资本主义扩张;全球交往频繁;国际社会意识加深

192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末

战争、危机、对抗;第三世界形成;资本主义“黄金时代”

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

世界经济滞胀;殖民体系彻底瓦解;全球性机构涌现;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划经济国家的大规模经济转轨

——资料来源于[美]罗兰.罗伯森等人作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历史现象。(说明:既可以是对现象本身提炼出一个主题或观点;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否定并另外确定一个主题或观点。但都要求进一步补充史实进行论证,并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