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记载:“华亭相(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

明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记载:“华亭相(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徐光肩文集》载:“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材料反映当时

A.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B.田庄手工业比较发达

C.大商人买田置地现象普遍 D.士大夫经商致富

 

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华亭相……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启中举……(植蚕)与市为贾,骤富”,谈到都是官员经手工业、商业致富,与官商勾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田庄相关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植蚕)与市为贾”,与买田置地无关,故C项错误;分析材料“启中举……(植蚕)与市为贾,骤富”,即可得出士大夫(徐光启)经商致富,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查看答案

《宋史·艺文志》,载有宋一代,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封建政府鼓励民间印刷书籍

B.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D.科技、文艺获得较大发展

 

查看答案

西汉政论家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当时的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要(腰),一指(手指)之大几如股(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如果再发展下去,“失之不治,必为痼疾”。材料中贾谊

A.分析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B.指出了解决王国问题的紧迫性

C.论述了解决王国问题的根本举措

D.运用儒、法两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查看答案

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子

A.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B.具有民本思想

C.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       D.强调忠君思想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前读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甲午之役,兵破国削,朝野惟外国之坚甲利兵是羡,独康门诸贤,洞察积弱之原,为贵古贱今之政制学风所致,以时务知新主义,号召国中。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二  康君枉议辛亥,谓其致国粹之丧失,教化之陵夷,政治之窳败,国命之分亡,诋毁共和,提倡虚君共和。吾等愤然击之。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三  康氏支持洋务,甲午战后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力推变法,实为独主历史潮头之伟人。辛亥之后,坚持皇帝制度,有违历史大潮。就大时代而言,此两者皆为正常康君之左右,皆为人性之常态。 

——摘编自胡英时《论人的思想变迁的进步性与保守性》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陈独秀对康有为的两种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