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 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阅读材料一中的地图,概括指出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综合材料一、二,反映了明清经济的哪些特征?

 

(1)变化:农业的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品种和产区增多。(6分)因素: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农业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与世界联系增强,新农作物品种的引入;商品经济发展。(8分) (2)变化: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租佃关系普遍。(8分)特征: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3分,一点2分,两点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读图、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农业产区主要在黄河流域,且相对较少,明清时期农业产区主要在长江流域,且分布相对广泛,由此可以得出两个时期农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第二问可以转化为经济重心难以的原因,以及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原因,结合所学加以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 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等信息即可以得出答案。进而总结出明清经济的特征。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怎样做大国》指出:“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    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B.受益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C.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D.工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查看答案

1865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写到:“普鲁士的的资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租让权及行政上的控制像噩梦一样压迫他们。”恩格斯的这一分析

A.找到了德意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

B.强调普鲁士应该担负起领导统一的重任

C.对威权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D.为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指明方向

 

查看答案

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该材料反映的是

A.代议制民主     B.联邦制机制

C.总统制政体    D.两党制特色

 

查看答案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A. 宗教丰富了罗马法的内容         B. 罗马法完全抛弃理性原则

C. 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D. 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查看答案

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A. 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C.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