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英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英国的乡村在农业革命的冲击下,从15世纪后期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领主用暴力或各种欺诈手段强占农民的公有地和他们的份地,用栅栏、篱笆、壕沟围圈起来,变成领主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圈地运动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地离开土地,整个过程延续了300多年,它使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 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它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袁亚愚《中国农民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迁出

至他乡种田

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9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13年

473

0

77

396

材料三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 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摘编自《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在推动英国社会发展上有什么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

 

(1)作用: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6分) (2)趋势: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的增多;出国做工的增多。(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6分)原因:国门被打开,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解体,传统农业和手工业衰落;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若答其它内容,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6分) (3)特点:受日本侵略及国民政府迁都影响;有外国移民迁入中国。(4分)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及文化资源;日本“国策移民”便于日本侵华,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材料提到,圈地运动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地离开土地,整个过程延续了300多年,它使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 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它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 (2)本题材料提到,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的增多;出国做工的增多。至于其原因,需结合知识归纳:国门被打开,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解体,传统农业和手工业衰落;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3)本题材料提到,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受日本侵略及国民政府迁都影响;有外国移民迁入中国。至于其影响,需结合知识归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及文化资源;日本“国策移民”便于日本侵华,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从入口迁移的角度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的影响。工业革命前,英国资产阶级统治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统治,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扩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最廉价的原料产地,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蓬勃发展的工厂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鸦片战争后,经济上:中国逐渐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了开始解体,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外商企业开始在通商口岸建立。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同志提出筹建倡议,截止2015年4月5日亚投行涵盖了除美日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其中34个国家已成为正式的意向创始成员国。这表明(    )

A.当前中国在经济上主动融入西方经济体系

B.中国正逐渐取代欧美主导世界经济游戏规则

C.是美国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动摇的体现

D.其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查看答案

21世纪的头10年,国际关系研究文献中出现了一些新名词,先有“金砖四国”( BRIC),后有“前景五国”(VISTA)、“新钻十一国”(Next -11),近又有“灵猫六国”(CIVETS) 之谓。这些形象化的词语,指代的是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上影响力日渐上升的新兴国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新兴国家开始崛起          B.新兴国家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形成      D.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查看答案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被称为“经济联合国”,成员国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它致力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B.它是少数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市场的工具

C.它是由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合并而成

D.它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查看答案

下面是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通货膨胀变化表。这种情况促使(    )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日本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

15.3%

11.2%

12.3%

16.3%

20. 8%

通货膨胀

15.3%

43. 9%

11. 1%

19. 1%

32. 5%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

B.欧美社会保障规模进一步扩大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欧美各国进一步增加关税壁垒

 

查看答案

有人曾形象地如此比喻:各国到世界市场来做生意,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题中空格处依次是(    )

A.《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D.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