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材 料 | 结 论 |
A | 《顺德县志》载:1853年,“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
B | 据《夏口县志》统计,光绪十四年(1888年)汉口镇人口仅18万,而至民国初年竟增至120万,20年余间增长近6倍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口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
C | 谭嗣同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 谭嗣同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实现共和政体 |
D |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原则 |
“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与材料不符的是( )
A.促进中国近代化 B.制约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C.冲击中国传统习俗 D.中国服饰观念完全西化
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这一报道反映了( )
A.近代企业分布日益合理 B.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
C.兴办实业热潮逐渐掀起 D.近代企业竞争渐趋激烈
孙中山先生在青年时期曾上书李鸿章,赞赏李鸿章等洋务派“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已后先辉映矣”。下列说法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
A.社会有识之士认可洋务运动 B.孙中山肯定洋务运动全面改革
C.洋务派的活动引发社会变革 D.中国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外国棉纱“初时只销售于九江、南昌、广信、饶州,继至吉安、临江、抚州、建昌,今年(1898年)遍及瑞州、袁州、赣州、宁都、南安等处,通省皆已流通,价值不下一千万两。从前妇女手纺之纱,(至此)几乎无人过问”。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手工纺纱业繁荣 B.中国自然经济没有发生变化
C.洋纱在中国内地市场畅销 D.民族纺纱业发展得极其缓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 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三 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汉初为维护国家统一在政治和思想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提出这一任务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两次合作对中国历史的进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