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7月5日,武昌中华大学教师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罢课放学,究竟于工商界及一般平民颇生影响,此事实也。……今本危急存亡之秋,……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引势利导。”这一材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公民意识的觉醒
C.北洋政府遏制学潮遭到全民反对 D.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作用
下表呈现了有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其中符合一致性的是( )
选项 | 内容 | 自我认识 |
A | 陈旭麓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 体现了辩证法思维 |
B | 清华大学历史系出版的《辛亥革命史》 | 是第一手材料 |
C | 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运用了现代化史观 |
D | 史学家认为,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 历史研究具有客观性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司法总长伍廷芳指出:“审判官之独扼法权,神圣不可侵犯,其权之重,殆莫与京(大)也……审判官为法律之代表,其司法之权,君主总统莫能干预。”这段材料反映了( )
A.对审判官独断专行的反对 B.对司法独立精神的支持
C.维护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精神
“清政府推翻后,人们就无所适从了,不久就开始滥杀人了,谁军权在握,想杀人就杀人……辛亥革命开启了以后的几十年革命”。该观点旨在说明( )
A.北洋政府政治分权以及军阀割据混战 B.辛亥革命后重建统一权威体制的艰难
C.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图所示小说发表于1910年。作者陆士谔以梦为载体,畅想立宪四十年后(1951年)的新中国美好景象。该书的发表( )
A.证明中国已经实现民族独立
B.体现中华民国建立后国人的美好愿望
C.反映民众对自由民主繁荣富强的追求
D.说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19世纪中叶,“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论述的历史事件有( )
A.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与台湾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