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材料二 “议会的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内的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和询问。
材料三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三)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
材料四、
第一条 第一项 本宪法所授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
第二条 第一项 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
第三条 第一项 合众国之立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
(1)上述材料源于哪一文献?颁布于何时?有何意义?
(2)材料一中议会通过什么手段限制王权?
(3)材料二反映议会有哪些自由?
(4)材料三体现了什么样的政治观点?该观点最早是有哪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来的?
(5)据材料四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分配和平衡权利的?
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方针中的“异”是指
A.社会制度不同 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C.民族、区域不同 D.宗教信仰不同
一位伟人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一事业指
A.阻止奥地利的回归 B.戳穿俄罗斯的凯觑
C.抗击法兰西的人侵 D.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是指
A.《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
C.《拿破仑法典》 D.《独立宣言》
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
A.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 B.维系帝国的需要
C.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D.外来移民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