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A. 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

“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A. 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亲疏、好恶

B. 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决定亲疏、好恶

C. 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通过妥协寻求一致利益

D. 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指的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区分好恶,A项正确;任何国家外交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排除B项;C项中“放弃……冲突”,D项中“妥协”都不正确。故选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其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0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查看答案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查看答案

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就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斗争目的是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查看答案

1872年,马克思提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国家

A.工人阶级力量强大               B.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C.代议制政治比较完善             D.工业革命进展迅猛

 

查看答案

193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就是蒋介石先生。毛泽东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A.指挥北伐战争赢得胜利               B.主动谋求国共第二次合作

C.放弃了国民党一党专政               D.积极组织和领导抗日战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