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等知识分子)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欧洲都出现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这些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材料三把中国的称为“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欧洲的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上述示意图,概括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提示:概括提取其中任何一项历史信息均可,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文明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
——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1913年)
材料二: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1913年)
材料三: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于焉。何以明之?如家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四:“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ou,反对)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与其早年思想相比,康有为这一思想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陈独秀是从哪些方面来评判孔教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4)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联系实际,谈谈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有人评价某一剧作时说:“看了这些戏,我们都感到好笑,忍俊不禁,但在笑声中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哀与寂寞。尽管剧情虚妄,台词荒唐,我们不难发现剧中人有些方面跟我们十分相似,而剧中的荒诞现象正是我们不合情理的生活现实的极度夸张。”对这一剧作特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
①剧情虽荒诞不经,但寓意深远
②体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
③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处境的焦虑
④现实与传统相互冲突驱使下的精神探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西方艺术史》认为:“艺术应该从所有的思想领域中解放出来,自由和偶然哺育着灵感。(某画家)从纸上的一滴墨水点或咖啡点出发去寻求变化,冲动的抒情取代了理性的劳作。于是,与个人笔触联系在一起的色彩效果便占据了统治地位,因而也损失了精细准确的画面。”与该描述相符合的美术作品是( )

1988年9月邓小平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