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文明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定孔教...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文明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

——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1913年)

材料二: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1913年)

材料三: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于焉。何以明之?如家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四:“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ou,反对)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与其早年思想相比,康有为这一思想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陈独秀是从哪些方面来评判孔教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4)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联系实际,谈谈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1)主张尊孔;认为孔教是中国文明产生的根本;背弃孔教,文明就会丧失,中国将亡国灭种。(5分)说明了康有为背离了早年的政治思想,向维护孔教方面倒退。(2分) (2)孔子之道是封建时代之道,不合乎现代社会;孔子之道关心的是君主、贵族的权利和名誉,与国民的幸福无关;(上述两点,答上一点4分,如两点都答上了没有答上下面的内容也只能拿4分)孔教与共和不可并立,维护共和必须打到孔教。(4分) (3)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1分)但封建传统势力仍然十分强大;(1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1分)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大量传入中国,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1分)但袁世凯仍然主张“尊孔复古”。(1分) (4)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汲取孔子儒家文明精髓,弘展扬中华民族美德,可促进社会更加平稳、和谐、健康、有序的前行发展。 当今社会个人与集体的矛盾问题,孔子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承认个人利益的存在,调和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仁者爱人,用礼乐节制调节人的欲望,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针对当今世界局部地区的紧张局势,坚持“和而不同”,坚持自己的主张,也能够包容他人的主张,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学生答题联系现实说明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说明了康有为是尊孔的,主张尊崇孔教,反映了其思想与前期相维新思想相比有很大的倒退。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三主要是说了孔子之道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与现代政治无益;从材料“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于焉”说明孔子之道关系的是封建统治,与国民幸福无关。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三、四中所体现的反对封建思想的背景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创立了共和制度,在经济上民族工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思想上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等。 (4)此题是开放式的试题。主要从儒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把握的基本态度是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从孔子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等于当今时代的需求,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评价某一剧作时说:“看了这些戏,我们都感到好笑,忍俊不禁,但在笑声中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哀与寂寞。尽管剧情虚妄,台词荒唐,我们不难发现剧中人有些方面跟我们十分相似,而剧中的荒诞现象正是我们不合情理的生活现实的极度夸张。”对这一剧作特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

①剧情虽荒诞不经,但寓意深远

②体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

③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处境的焦虑

④现实与传统相互冲突驱使下的精神探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西方艺术史》认为:“艺术应该从所有的思想领域中解放出来,自由和偶然哺育着灵感。(某画家)从纸上的一滴墨水点或咖啡点出发去寻求变化,冲动的抒情取代了理性的劳作。于是,与个人笔触联系在一起的色彩效果便占据了统治地位,因而也损失了精细准确的画面。”与该描述相符合的美术作品是(  )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19889月邓小平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查看答案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发展高科技是新中国建立后巩固国防的需要

B.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成为科技强国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

C.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D.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