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谭嗣同认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谭嗣同认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扰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像痛斤暴君那样,他痛斤为暴君服务的纲常名教:“三纲之摄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是“暴乱无理之法”,是“愚黔首之术”。他特别指出,“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他由此发出了“冲决罗网”的呼声,把“君主之罗网”、“伦常之罗网”,统统列为应被冲决之列。

——摘编自《谭嗣同传》

(1)根据材料,概括谭嗣同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1)观点:否定君权神授、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民共主(或民贵君轻或君主立宪);痛斥纲常名教。(6分) (2)原因: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谭嗣同的个人阅历;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产生与壮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9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痛斤为暴君服务的纲常名教”中可以概括出谭嗣同的主要观点。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的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谭嗣同的个人阅历;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产生与壮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维新思想·谭嗣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列颠之战开始后不久,一些德国飞行员遇到一种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当时德国飞机还没有独立的机载导航设备,主要靠地面无线电定向信标导航,在过去他们根据地面提供的无线电信号对目标进行轰炸,命中率是比较高的。可是后来,他们仍然是根据地面指令飞行和轰炸,绝大多数的炸弹却不能命中目标,而且多数投在了荒山旷野……原来,英国研制出了一系列“梅康”电台,用于截获德军电台发出的信号,然后加以放大再发射出去,把德国飞机引入歧途。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电子干扰,也是最原始的电子战。

对于德国空军为何败在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手下,德国人贝克尔认为,戈林和空军司令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攻击目标,造成兵力分散,没有对重点目标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空袭,特别是夜间空袭的效果被大大的夸张了,使决策者不能正确判断敌人的真正实力,一再低估了皇家空军的力量,多次做出错误的决策。英国雷达网遍布各地,可以事先知道德方的一切攻击活动,使德军的偷袭几乎无法成功。英国战斗机的损失率尽管较高,但由于大大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生产速度是德国的两倍以上),始终保持了较多的数量。

——摘编自《二战中的决定性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列颠之战的意义。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前的德意志各邦都制定了各自的宪法,这些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具有近代宪法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封建贵族为维护其统治的产物,均为“王室的作品”……德意志是普鲁士通过“白色革命”的特殊方式完成国家统一的。一边是具有自主革新传统的容克地主开始执掌现代化进程的领导权,而另一边是不断壮大的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虽然渴望统一和自由,但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宁愿向贵族地主妥协……啤斯麦表示:“重视对王朝的感情,把王朝的不可或缺当做联系手段,并以王朝的名义来维持民族内的一定部分,是帝国德意志人的特征……”。

——摘编自《从皇帝到礼仪元首—从德国国家元首地位的擅变看德国政治》

材料二  1800年前后,德国人Johann Peter Hebel写了一个故事,主角是当时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国王登上行宫时,发现对面山坡上有一座风车磨坊,于是命令拆掉它。磨坊主声称这是他家祖传财产,坚决不拆。国王命人强行拆除。此后,磨坊主将国王告上普鲁士最高法院。法院作出判决:判令国王重建一座同样的磨坊,并赔偿由此给原告造成的一切损失。故事写成后长期无人问津,辗转流传到法国。到了帝国统一的威廉一世时代,为了弘扬“德国精神”,这个故事居然从法国“出口转内销”又传回德国,主角变成了威康一世,从此这个故事广为传播。

——摘编自《“威廉皇帝与磨坊主”证伪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浓厚君主制色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精神”的内涵。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的吕中说,如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以尽行,则不会有熙宁之急政……又说,熙宁时期“引用小人自安石始……盖安石之法扰出于所学,章子厚(俘)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徽宗)之侈心耳,愈变愈下,所以致中原之祸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指出:“国民之交敞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国疟民,而尚未足以亡……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缩、章俘、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同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摘编自《宋大事记讲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摘编自《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忠和王夫之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

拉斐尔的圣母像集平易与庄重于一体,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他所创作的圣母,可谓是理想美的化身。

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像集纯洁和崇高为一体,体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永恒真实性。

达·芬奇一反前人的传统画法,把圣母玛利亚置于大自然,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19世纪时期以来的圣母像

俄罗斯的圣母像几乎淹没在金子和宝石的光泽中。

韩国人用他们自己的形象诠释了圣母,其圣母神态更具有东方民族特有的谦卑,细长上挑的眼睛是绝对的“韩国制造”。

在非洲,圣母被刻画成非洲黑人妇女的形象。

在中国,圣母自然是黄皮肤的中国妇女形象。

——摘编自任东升等《圣母艺术形象变迁的文化解读》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14世纪到19世纪以来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8年,英国的人口理论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一书中指出: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即以1、2、4、8、16、32、64的增加率增加;食物将以1、2、3、4、5的算术级数增加率增加。因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速度,人口将超过食物的供给量,而食物不足会引起贫困、恶习等出现。人口与食物间的不平衡总是通过抑制人口增长而加以改善。他提出两类抑制人口增长的方法为:道德抑制与积极抑制。他主张人们应通过晚婚、独身、节育来控制出生率;但若人们未能通过道德抑制控制住人口的增长,则恶习、贫困、战争、疾病、瘟疫、洪水等各种形式的积极抑制将会使人口减少,以达到人口增长与食物供应间的平衡。马尔萨斯反对社会改革论,认为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只有保持财产私有制以及各人担负起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才能使人们自制,不至于生殖过多的子女。他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济贫法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将结婚,生育子女,这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马克思指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所以轰动一时,完全是由于党派利益引起的。英国的寡头政府认为它可以最有效的扑灭一切追求人类进步的热情,因而报以热情的喝彩。

——摘编自《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与中国人口问题》

材料二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时常自夸,说我们人口多,不容易被人消灭,……殊不知百年之后,美国人口可加到十万万,多过我们人口两倍半。如果美国来征服中国,那么百年之后,十个美国人中只参杂四个中国人,中国人便要被美国人所同化。……百年前有一个英国学者,叫做马尔赛(萨)斯,他因为忧世界上的人口太多,供给的物产有限,主张减少人口。中国现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马尔赛(萨)斯学说所染。”孙中山的这种人口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

——摘编自《孙中山人口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英国的政府对其理论“报以热情的喝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基本态度及其理由,并对其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人口学说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