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如果说在危急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

——丘吉尔《英国民族的历史》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其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丘吉尔的观点,并加以评析。

 

(1)变化:先提倡不同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的平等,主张一律论功行赏;后来主张贫富有别,反对普选权。(3分) 原因:前面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时,需要以“平等”激励民众革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需要以“不平等”维护其阶级利益及其独裁统治。(4分) (2)观点:虽然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强调克伦威尔是独裁者,实际上持否定态度。(2分) 评析: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尽管克伦威尔在革命中有专制和残暴的一面,但他的强权政治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英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导人,军事家,政治家。(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论功行赏体现平等,后来又反对平等派提出的普选权,认为穷人是坏人,就应当贫富有别,主张不平等。第二问,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克伦威尔处于不同时期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内战时期,要打败王党军队,必须激励士气,提出平等主张。掌握权力后,为维护独裁统治,故反对普选,他需要以“不平等”维护其独裁和富人利益。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问,从材料二中“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面貌而出现,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角度概括回答观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克伦威尔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贡献”的角度进行评析。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克伦威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49年,在对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中,查理一世曾宣称:“我是你们的国王,是法定的国王。仔细想想,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作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法官布拉德肖则回答道:“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开始履行。当然,先生,这一约束是相互的,你是他们忠实的君主,他们是你忠实的国民……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

——摘编自杰弗里·罗伯逊《弑君者》

(1)根据材料,指出查理一世和布拉德肖的主要观点以及两人争论的焦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布拉德肖辩论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对近代欧洲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根据材料评论西方崛起的不同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 1757),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正是有赖于后面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英国变得日渐富强起来.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潜藏多年的工业革命的“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取得海洋支配权的过程。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造成上述消费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B.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C.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

D.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