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

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礼乐制度不符合材料中“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说明对基层的管理,故B项正确;选官制度不符合对基层管理,故C项错误;D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廷一面须将农工商各实业已办者,实心保护;未办者竭力提倡,以培元气。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lou zhi,比喻国家利益外溢的漏洞),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亦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张謇全集·政治》

材料二 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则虽全其(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亦无由发展也。

—— 《孙中山全集》

(1)据以上材料归纳张謇、孙中山的不同经济主张,并说明理由。

(2)谈谈你对他们经济主张的认识。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2年1月,反法西斯盟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相互合作,彻底打败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力图维持现状,推迟媾和。1950年下半年,美国及其西欧盟友决定早日对日媾和。在美国操纵下,1951年9月,对日媾和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朝鲜等国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宣布结束对日本的战争状态。苏联等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对此,中国外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

——摘编自吴廷璆《日本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转而急于对日媾和的原因及和约签订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 。”很快,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要认真办理,“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 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 。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雍正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 ,向来为史家所称道。

—— 《摘编自雍正本的吏治整顿》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

 

查看答案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满分5 manfen5.com

比较图1、2和图3、4,提炼两项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中国进行了多次学制改革,逐步引领教育走向近代化。

材料一 1904年1月,清政府推出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人主持修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农历癸卯年,史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明确设定了各类学堂及其培养目标。如表所示:

各类学堂

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高等小学堂

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选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高等学堂

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以各学皆有专长为成效大学堂,通儒院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实业学堂

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

初级师范学堂

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二项教员者入焉。以习普通学外,并讲教授管理之法为宗旨;以全国人民识字日多为成效

优级师范学堂

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以上项二种学堂师不外求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选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 摘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 1922 年 9 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提案稍作修改后,提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再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制改革案》,于同年 11 月 1 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这就是“壬戌学制”。它是五四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结晶,也是集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于一体的产物。壬戌学制采用当时美国一些州已经实行了10多年的“六三三制”,它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壬戌学制”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许静《浅议壬戌学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壬戌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发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