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于20...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于2014年2月15日举行了第47届悼念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祭礼。总商会希望借这个悼念仪式让新加坡年轻一代牢记日本占据时期的悲惨日子,同时让人民了解自由与和平的可贵,以及全面防卫的重要性。这项活动也是“全面防卫日”的重点项目之一。

材料二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以及社会各界1万多人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午10时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

材料三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2014年12月13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加坡、中国确立“公祭日”(“全面防卫日”)的共同原因和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确立的“公祭日”与新加坡的“全面防卫日”有何本质区别,中国的这一举措有何现实意义?

 

(1)原因: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都希望后人不忘历史、珍惜和平。(4分) 特点:“公祭日”活动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具有广泛性;比较规范和隆重;目的侧重于唤醒公众珍惜和平。(6分) (2)区别:新加坡是社团组织的活动,中国通过政府立法来祭奠日本侵华期间的死难者。(3分) 现实意义:有利于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为维护亚洲的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共同的原因: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希望借这个悼念仪式让新加坡年轻一代牢记日本占据时期的悲惨日子,同时让人民了解自由与和平的可贵,”都希望后人不忘历史、珍惜和平。有关特点,可结合中国公祭的情况回答,首先是“公祭日”活动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具有广泛性;再者公祭比较规范和隆重;公祭的目的侧重于唤醒公众珍惜和平。 (2)根据材料一中可知新加坡是总商会组织的,是社团组织的活动;中国通过政府立法来祭奠日本侵华期间的死难者。意义,一个是对中国自身,再就是对亚洲和世界。有利于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为维护亚洲的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新加坡、中国公祭的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最光辉的十年即20世纪开头十年为例:1900年到1902年,思想界主流是改良派的民权思想,1903年王1906年,是革命派民主思想的天下,1907年以后,无政府主义思想又风行一时。十年当中,议题三换,……西方几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像压缩饼干一样被挤压到一起,由各个不同的阶层、派别、人物反映出来。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二 促成袁世凯称帝的动因,第一,是梁士诒等因五路借款回扣贪污案及其手下吞款肥己隶,怕被人揭发,就想以拥戴他称帝,建立珠功来赎罪;第二,袁克定总想做嗣君,于是竭力从旁进言:第三,杨度等想藉此以满足他们个人名利双收的欲望;第四,袁世凯认为民国就得有议会,而议员等又事事掣肘,实在不胜其苦。

——袁世凯第七子《袁克齐回忆录》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反映的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主要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袁世凯敢于称帝复辟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世凯称帝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因瘁民,而尚未足以亡……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结、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一一王夫之《宋论》

材料二 荆公变祖法,志岂在荣利。盖本豪杰流,欲创富强治。高可追中商,苏绰乃其次。及思法必行,势须使指臂。群小遂竞进,流毒不可制。推原本其怀,因与权奸异。始知功名心,亦是祸人世。

——赵翼《读史二十一首》

(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夫之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赵翼的观点。

 

查看答案

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被称为现代化。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一次把这个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二十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国现代史上的“四个现代化”纲领。你认为这一现代化纲领需要做哪些调整和补充?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美,法治更多是借助普通法的渐进传统逐步完成了法治的基本统一:而在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则更多是通过国家的政治统一以法典方式促成了法治的统一。这两大法系国家的法治思想的具体表述和核心关注也有所差别。

——引自《社会主艾的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的法治思想的比较》

材料二 截止至2008年2月28日,我国的法律法规统计示意图。

满分5 manfen5.com

——根据《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60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材料三 截止到2008年2月28日,我国各种法律法规及数量统计示意图。

满分5 manfen5.com

——根据《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60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英、美、法、德国“法治”思想的“核心关注”的主要差别。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查看答案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体现该风格的作品是(     )

A.雨果的《巴黎圣母院》B.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C.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D.萧伯纳的《苹果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