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制、装备、训练、机构和军事学堂来看,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901年4月,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如颁布实施《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派人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际经济活动,既开阔了国人的经济视野,又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袁世凯为了早日实现做皇帝的美好愿望,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我们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以接受《二十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这种动机,也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却是铁的事实。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如果一味要坚持洗下去的话只会越洗越黑。

——苏金有《应还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1)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看,材料一、二对袁世凯的评价有何差异?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袁世凯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

 

(1)材料一认为,袁世凯编练新军,废除科举办新式教育,发展工商业,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材料二认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出卖民族利益,阻碍了中国民主化进程。(6分) (2)一方面,世界发展潮流的推动;辛亥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封建专制观念的根深蒂固等。(9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差异从材料一中“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 “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 “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 “发展工商业”“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等信息可以看出作者正面评价袁世凯的功绩,即袁世凯编练新军,废除科举办新式教育,发展工商业,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从材料二中“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 “早日实现当皇帝的美好愿望”等信息可得出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出卖民族利益,阻碍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二中对袁世凯的不同认识,可以看出袁世凯行为既有顺应时代潮流的一面,也有违背历史潮流的一面,主要原因要从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分析。如亥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同时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封建专制观念的根深蒂固。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袁世凯 【名师点睛】评价历史人们要尽量做到客观,是与非,功与过,对国家对民族有必要重新认识与评价标准相关的命题,这些命题在过去被人们误解了意思。因此,我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的认识:第一,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第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第三,坚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标准;第四,对历史人物的气节要作具体分析,防止把封建糟粕当成气节加以称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时期更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编收书3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布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所以,纪昀在《进四库全书》表中称《四库全书》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二者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

2)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查看答案

当代英国戏剧学者沁费尔得指出:“就贝克特而言,他的剧作……描写了人类山穷水尽的苦境,却将戏剧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剧的代表,这种荒诞剧的主题所要反映的是

A.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的一生是痛苦的、绝望的

B.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生活是无意义的重复

C.流浪汉、精神病人的生活情形,他们每天都在等待

D.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查看答案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文学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画派

 

查看答案

亨廷顿认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里的“多文明”指的是

A.不同文明并存与发展                      B.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C.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D.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