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二者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

2)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1)时代背景:前者产生在汉代出现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中, 后者产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中。(4分) 着眼点:前者借助“天”来宣扬君权的神圣,同时也强调对君权的制约; 后者是借助于神的名义弘扬个性解放,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4分) (2)“印记”:“唯信称义”主张明显带有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2分) “深化”:鼓吹俗权至上,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2分) 意义: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2分) (3)促进思想解放;推进民主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其时代背景是汉代出现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中;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观点, 结合所需概括即可。 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前者从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两个角度作答; 后者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含义角度组织答案。 (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并结合所学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的主张从“主张明显带有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以及鼓吹俗权至上,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意义集合所学宗教改革影响从“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角度回答。 (3)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 世纪后, 西方进行了新航路的开辟, 进行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加速进行,随后西方进行了工业革命,进入到了工业社会。依据所学16世纪前后西方历史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科技发展”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内容及影响;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内容及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当代英国戏剧学者沁费尔得指出:“就贝克特而言,他的剧作……描写了人类山穷水尽的苦境,却将戏剧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剧的代表,这种荒诞剧的主题所要反映的是

A.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的一生是痛苦的、绝望的

B.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生活是无意义的重复

C.流浪汉、精神病人的生活情形,他们每天都在等待

D.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查看答案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文学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画派

 

查看答案

亨廷顿认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里的“多文明”指的是

A.不同文明并存与发展                      B.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C.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D.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

 

查看答案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造成这种文化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精神领域普遍出现了危机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大发展

C.新兴门阀士族生存环境险恶,不得不依附某个政治集团

D.魏晋时期佛、道盛行

 

查看答案

1961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公演《李慧娘》,受到首都各界的广泛赞誉;1963年5月,《文汇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李慧娘》;“文化大革命”期间,北方昆曲剧院被解散,1979年,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李慧娘》一剧恢复上演。上述状况揭示的本质问题是

A.政治运动左右文艺发展                 B.该剧剧本存在严重问题

C.“双百”方针贯彻的曲折               D.党的文艺指导方针不断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