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二者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
(2)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当代英国戏剧学者沁费尔得指出:“就贝克特而言,他的剧作……描写了人类山穷水尽的苦境,却将戏剧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剧的代表,这种荒诞剧的主题所要反映的是
A.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的一生是痛苦的、绝望的
B.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生活是无意义的重复
C.流浪汉、精神病人的生活情形,他们每天都在等待
D.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文学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画派
亨廷顿认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里的“多文明”指的是
A.不同文明并存与发展 B.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C.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D.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造成这种文化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精神领域普遍出现了危机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大发展
C.新兴门阀士族生存环境险恶,不得不依附某个政治集团
D.魏晋时期佛、道盛行
1961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公演《李慧娘》,受到首都各界的广泛赞誉;1963年5月,《文汇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李慧娘》;“文化大革命”期间,北方昆曲剧院被解散,1979年,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李慧娘》一剧恢复上演。上述状况揭示的本质问题是
A.政治运动左右文艺发展 B.该剧剧本存在严重问题
C.“双百”方针贯彻的曲折 D.党的文艺指导方针不断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