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地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欧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1)特点:“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 措施:“欧化”: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引进西方民主政体,建立宪政体制;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2)影响: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尝试: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等。 (3)共同:向西方学习;促进本国近代化。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依据材料一逐句概括。据省略号将材料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体现出“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后半部分体现出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特点。日本的“欧化”是多方面的,注意多角度作答。政治上,引进西方民主政体,建立宪政体制;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文化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2)材料二突出反映了戊戌变法引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影响。回答第二小问,注意“文化”的角度限定,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小题是全题的总结,注意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注意答案从具体到一般,高度概括。作为近代后起国家,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源于民族危机的刺激,都通过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政治、经济、教育等,来促进本国的近代化。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措施;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措施 【名师点睛】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 (1)社会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 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日本则已经联合世界强国,并且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在后期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虽说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但客观上仍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5)影响 积极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陈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消极影响: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主义的军国主义道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筹办夷务始末》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清政府中哪一派的主张?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2)材料一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观点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罗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  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几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延期讨论提案的表决情况(延期讨论提案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

会议

赞成

反对

弃权

缺席

总票数

赞成百分比﹪

1951年六届

37

11

4

8

60

61

1952

42

7

11

0

60

70

1954

44

10

2

4

60

73

1956

47

24

8

0

79

60

1957

48

27

7

0

82

59

1960

42

34

22

1

99

42

材料三  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

2)材料二表中反映出从哪一年起美国的支持率开始下降?分析下降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应如何理解?

 

查看答案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历史事件对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没有起到重大影响作用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B.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经济全球化的急速发展

 

查看答案

“把人类拉到了与普通生物同样的层面,所有的地球生物,都与人类有了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彻底打破了人类自高自大,一神之下,众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这段话评价的是(   )

A.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查看答案

“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提出该主张的启蒙思想家是(   )

A.卢梭B.孟德斯鸠

C.康德D.伏尔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