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观点:1901—1920年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由“沉沦”到“上升”的过渡和转折期。(2分) 论证: ⑴“沉沦”是指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其原因在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并与中国反动势力相互勾结。(2分)其表现包括:《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合流;袁世凯复辟帝制,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军阀割据混战,对内独裁,民众生活困苦等。(每个史实1分,共3分,答英国入侵西藏,日俄战争,《二十一条》等内容可酌情给分) ⑵“上升”是指中国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日益近代化,其原因在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影响。(2分)其表现包括: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等。(每个史实1分,共3分,答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内容可酌情给分) 答其它观点,可参考给分。 评分说明:实行按层次给分的原则,下面列出三个等级赋分及主要标准,供阅卷教师参考。评卷要做到体现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和保护学生的多样思维相结合。   论证(赞同材料观点或提出新观点) 一等 (12-9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精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8-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正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或史实不符合要求;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历史开放型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解答此种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得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依据这个思路首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史论结合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0世纪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一个市镇机能转变的过渡时代。……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15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选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859年)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至明清市镇机能的变化试用史实说明这一变化对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中英城市化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城市化艰难发展的原因。

 

查看答案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他在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就当时罗斯福采用这一方式的意义,时人评价说“和总统在一起待一个小时后,叫我把钉子当饭吃我都吃得下去!”可见,炉边谈话(   )

A.有助于提振民众信心                B.消除了民众生活压力

C.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                D.扩展了市场消费潜力

 

查看答案

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

A.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B.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C.完善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查看答案

英、法、美、德在近代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但各国模式又不完全相同,其共同点不包括(   )

A.逐步形成分权制衡机制

B.民意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

C.国家元首拥有行政实权

D.法律规定议会享有立法权

 

查看答案

蒸汽机的推广也包含瓦特专利权的使用,瓦特因此成为很有钱的名人。1630—1809年,英国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这表明(   )

A.英国政府重视人才培养

B.工业革命期间开始有了专利法

C.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发明创造

D.专利法推动了发明创造的不断涌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