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学贯中西,兼通文理,纵晓古今。他把中国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学贯中西,兼通文理,纵晓古今。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等普世观念,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治、科学等普世精神,进行融合,而创造出三民主义学说。他不仅包容兼通东西方文化,还能与时俱进。当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他又吸纳部分马克思主义,称自己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摘自朱相远《辛亥百年的主航道》

材料二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有何发展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1)吸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融合西方启蒙思想,创立了三民主义;吸收马克思主义的部分观点,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6分,每点2分) (2)发展: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前,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在民生主义中加入了节制资本的内容。(6分,每点2分) 原因: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孙中山革命道路探索屡次失败;共产国际与共产党的帮助。(6分,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等普世观念,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治、科学等普世精神,进行融合,而创造出三民主义学说”足以证明孙中山是“吸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融合西方启蒙思想,才创立了三民主义。而材料中的“他又吸纳部分马克思主义”足以证明孙中山是吸收马克思主义的部分观点,才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本题就是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题,并没有难度。 (2)材料二中的“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足以证明孙中山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回答出“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即可。至于其变化的原因主要从打倒列强、除军阀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的时代主题的角度来进行解答即可。也可以回答为“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的独特的时代背景亦可以。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的思 想渊源;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的发展变化和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例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圣贤是禹,到了孔子时代出现了尧舜,及至战国时代又出现了黄帝、神农,到了秦代又出现了“三皇”,到了汉代以后则出现了“盘古”。按照顾颉刚的说法,下列哪一朝代中关羽的形象最光辉(   )

A.汉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

 

查看答案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作为有感知的生物(人类),他受到无数情欲的支配。这样一种存在物随时都可能忘却他们的创造者;上帝便以宗教的法规让他们回忆起这一切。这样的存在物随时也会忘却他自己;哲学家以道德规范警示他。”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德斯鸠(   )

A.支持上帝造人的观点B.认为人类必须遵守宗教教义

C.认为人类是愚昧的D.主张用法律来约束人类

 

查看答案

“百家争鸣”的局面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再次提倡“百家争鸣”,旨在(   )

A.促进政治民主化

B.调动了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

D.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

 

查看答案

孙中山汲取并发展了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思想,提出在国家机构中设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五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称为“五权宪法”。该主张主要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   )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

C.民生主义思想D.扶助农工思想

 

查看答案

一般认为,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但是,人类对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认识深度和利用效率,却不是同步的。与此相关的科技成就依次是(   )

A.经典力学——相对论——原子能的利用——互联网

B.相对论——原子能的利用——经典力学——互联网

C.原子能的利用——经典力学——相对论——互联网

D.经典力学——互联网——原子能的利用——相对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