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二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剑桥晚清史》

材料三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满分5 manfen5.com

1据材料一概括两则原文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2)史观能指引历史学习的不同角度,民族史观强调各民族历史地位、相互关系;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是从世界整体角度研究整体与局部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据材料二请判断两者分别运用了哪种史观并任选其一结合材料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请简要描述三幅图中中方政府的态度立场。你认为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并说明理由。

4据以上分析指出史料研读、历史论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0分) (1)不同:列强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到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4分) (2)观点: ①徐中约是民族史观(或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②费正清是整体史观(或文明融合角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答观点2分,论述4分,学生可任选角度作答,不拘泥于答案,论述合理充分即酌情给分) (3)信息:清政府——妥协投降;南京国民政府——坚持抗战,雪洗耻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学生主体意思答道即可)(3分) 场景: ①中英《南京条约》:“悲愤”、“悲伤”―中华民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愤怒”―清政府苟且偷安,丧权辱国。 ②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备受鼓舞―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③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无比自豪―祖国的强大提高了国际地位,香港将结束被英国侵占的历史,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开了关键性一步。(三种观点同等得分,学生可任选角度作答,不拘泥于答案,论述合理充分即酌情给分,5分) (4)原则: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辩证地评价问题。(任意答一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注意是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回答。据材料一“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可得出此时为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据材料一“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可得出此时为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2)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题干要求是任选一个观点作答,所以首先我们要表明观点,然后,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论证此观点,言之成理,史实正确,能够说明观点即可。注意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或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分析的。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或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分析的。 (3)本文要注意结合三幅图所发生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图一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体现了清政府——妥协投降;图二是日本战败递交投降书,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由“不抵抗”到国共合作抗日;图三是新中国成立后,实现祖国统一,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第二小问场景说明,需要结合史实说明,据材料三图片一中英《南京条约》是“悲愤”、“悲伤”,此时中华民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清政府盲目自大,丧权辱国,令人“愤怒”;据材料三图片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香港将结束被英国侵占的历史,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开了关键性一步,强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属于开放性的试题,开放性试题立意深刻,涉猎范畴大,视野开阔。开放性试题的命制从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的创见。根据材料所述,我们可以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政史一致,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辩证地评价问题,只是平时我们多掌握一些史学原则,进行应用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史学理论与常识·史观·民族史观、整体史观;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日本投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法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古至今法律都起着保障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思想而受惩罚。

——摘编自古罗马法

材料二 汉初,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三权分立为立宪政体之精义。……吾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更令监察、考试二权亦得独立合为五权。”“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孙中山

材料四 人们按家庭出身被分为“红五类”或“黑五类”的时代。“黑五类”的子弟被称为“狗崽子”没有任何权利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北京青年工人遇罗克以极大的勇气站出来批判他认为“不管是什么出身的青年放弃思想改造都是错误的对于改造思想来说出身好的青年比出身不好的青年并没有任何优越性”。他希望一切青年都享有平等的社会政治权利。这位孤独而勇敢的思想者在1970年因“思想反动透顶”、“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的罪名被处以死刑献出了自己27岁的年轻生命。

材料五 1993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法律。新时期颁布的部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古罗马法思想。综合材料一、二比较汉朝的法治思想与古罗马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孙中山表达的民权思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相比有何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得以发展的原因。

3遇罗克的悲剧说明了什么文革结束后我国为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在法治领域取得了什么成就

 

查看答案

课堂上两位同学就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民主展开论述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A.都维护了所有公民的利益B.都使妇女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C.都导致最终的衰落D.都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查看答案

《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查看答案

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下列机构属于梭伦时期创建的有(     )

①公民大会             ②四百人议事会

③公民陪审法庭         ④十将军委员会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查看答案

18世纪英国诗人雪莱曾写道“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都起源于希腊。如果没有希腊我们现在还可能蒙昧无知与野人无异。”雪莱认为希腊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是(     )

A.希腊人创造出的法学体系沿用至今

B.近代西方文明复原了古希腊文明

C.希腊文明完全涵盖了近代西方文明

D.希腊文明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