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1989年,世界政局深受东西方冲突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1989年,世界政局深受东西方冲突的影响。美国和苏联这两股新兴势力都试图主导战后国际新秩序,又因双方政府构建、经济制度的不同,分歧更加突兀,很快“冷战”局面彤成了。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两大势力结盟,卷入相互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大阵营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使全球笼罩在核威胁的阴影下。为了不被强行纳入大国集团体系,那些在二战后赢得民族独立的前殖民国家纷纷投身于不结盟运动中。

材料二  冷战支配了战后的重建活动。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冷战,以意识形态的斗争和宣传战为特征,但在某些地区,冷战也会变热,如1950—1953年间的朝鲜战争,冷战也有升级为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具破坏力的战争的危险。

材料三  1945年以来,人类前所未有地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巨大进展,但是,成果的分配却并不公平,西方工业大国从中获取绝大部分财富。于是,世界政治的冲突不再是东西方之间,而是南北区域之间、贫富差距之间的冲突。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冷战”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2)材料三中“南北区域”之间的冲突指什么?导致“世界政治的冲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

 

(1)原因: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影响:使国际形势紧张,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但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冲突: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3)深入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美苏对峙,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本原因”由材料一中的信息“美国和苏联......都试图主导战后国际新秩序......分歧更加突兀,很快‘冷战’局面形成”即可得出“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的结论;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全球笼罩在核威胁的阴影下”、材料二中的信息“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冷战”即可得出“使国际形势紧张,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但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在二战后赢得民族独立的前殖民国家纷纷投身于不结盟运动中”即可得出“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的结论。 (2)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冲突”,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结论;第二小问“主要原因”可从经济的全球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等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主要考点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可从深入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等角度思考作答。可以表述为:深入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考点:当代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美苏争锋·美苏争锋的背景;当代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当代世界的多极化·当代世界的多极化加强的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

材料二   1787宪法是新大陆第一份具备高度法律意义的文件,与之相当的就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和1787宪法都包含了私法和公法两大门类。但是,在罗马,这两大门类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甚至也不存在形式上的划分,而1787宪法则以公法和私法之间严格的内容和逻辑划分为特征和性格。使人吃惊的是,最终的局势和未来的发展表明,在罗马,私法元素具备了压倒性的地位;而在美国,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公法元素或者说宪政元素获得了这个地位。

材料三   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胜利后,为了使新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有章可循”,惯于专断的普鲁士首相竟然像签发公文一样,将他拟定的宪法草案送给北德意志联邦议会强行通过。故而有人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是在这样一部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部法律对世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相同贡献。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德国1871年宪法出台形式和内容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

材料二  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县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四:“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材料一秦国选举人才主要标准是什么?在当时有何作用?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制度?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选官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它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材料中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是指

A.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 一超多强格局形成        D. 世界各国势均力敌

 

查看答案

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发表谈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这段话表明

A. 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

B. 美苏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

C. 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

D 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A. 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 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C.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D. 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