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一些中日关系专家说2015年的中日关系依然不会平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些中日关系专家说2015年的中日关系依然不会平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今天的抗战,中间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相反的,他们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

——《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825

材料三  “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第三,日本的安全保障……对日本来说,不仅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还要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比在亚洲建立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联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后半叶中国发生的变化。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中国的政治形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共与国民党各自的抗战理念。

3)材料三中“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开始于何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的背景及影响。

 

(1)(6分)理【解析】 19世纪末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深重。 变化: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维新思想的传播,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4分)政治形势: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共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国民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 抗战理念: 国民党: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中共: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3)(9分)1972年 背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日本朝野各界人士要求;日本稳定及远东和平的需要。 影响: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理解,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打击即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变化,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思想角度回答,并且特别指出这些变化并没有带来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性改变。 (2)第一小问形势,从从当时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考虑,国外来讲,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国内的角度共产党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国民党发表《自卫抗战声明》;第二小问理念,根据材料二“他们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可知当时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实行的是全面抗战路线。 (3)第一小问何时,根据所学知识,1972年中日建交;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作用的结果,此外也与日本朝野各界人士的要求相关,还与日本稳定和远东和平有关;第三小问影响,从对中日关系角度和对远东乃至世界的角度考虑。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史实;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中日关系正常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他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以上材料均选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 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9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二、三指出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查看答案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高级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所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世变。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材料三:“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选举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古代希腊的“选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3)材料三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不同?

4)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最终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和法国作为这两种政体的代表有着各自的特点。根据所学,填写下表。

 

德意志帝国

法国

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法律基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元首及产生方式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选出

权力中心

 

 

 

查看答案

马歇尔计划要求受援国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先后与一系列受援国签订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间的关税壁垒。这主要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A.巩固丁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B.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

C.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重要作用

D.便利了美国向西欧输出大量商品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查看答案

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这表明当时中国(   

A.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                  B.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干扰

C.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                  D.外交困境并未实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